崆峒自古便与仙山的符号紧密相连,也由此成为一座极富人文气质的山。摄影 / 左雪兰
在崆峒山巅俯瞰下方,众峰拱卫,汉江在西南方向环绕奔流,黄河自西北方向涌过,洛水则横跨两河之间的空缺。函谷、萧关……关中四大关隘尽收眼底,渭水川流其间,时隐时现。华山在左昂然屹立,西镇吴山在右与之对峙,近可见绵延的终南山、太白山,远可望四川的岷山、峨眉山,只有巍巍昆仑因相距太遥而不得见。寰宇之下,借助崆峒所提供的视野,五岳四渎似乎都变得渺小起来。如此绝妙视觉体验,让上古文化中宏大的崆峒观和这座平凉城外切实的崆峒山合而为一。
崆峒山天梯
游客登临崆峒,通常会选择从中台经三天门至皇城的参观路线。沿途坡度达45度以上的"天梯"陡直惊险,垂直的崖壁上矗立着一座木制神龛,神龛设在距台阶近三米处,面积不过半米见方,仿照建筑的样式设置有微缩屋檐为神祇遮蔽风雨。这是一座迷你版的问道宫,是祭祀《封神演义》故事中位列十二金仙之首的广成子的所在。
崆峒山的现实烟火崆峒并非是一座仅存在于历史中的山,现代人登临崆峒,除了走一遭探访山川古迹、怀想黄帝问道的怀古之旅,还可以在山间偶遇锦鸡、石貂等野趣,而更为珍贵的则是遇见更多活化的文化景观。皇城西侧的太和宫,是崆峒山上做醮、法会的场所。每逢道教活动,这里便会响起锣鼓笛箫构成的经乐声,至今不使用音响,由乐团现场演奏。
摄影 / 徐振华
崆峒山下,崆峒武术也在悄然复兴。《尔雅》中提到"空桐之人武",似乎崆峒山天生就携带着习武的基因。而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到了近代忽然销声匿迹,只是存在于卧龙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之中,让人怀疑崆峒一派是否仅仅是作家笔下的虚构。在崆峒古镇的崆峒文武学校,我们可以见到真实存在的崆峒武术。一群年纪不过十余岁的青涩面庞,在师傅的指挥之下,手持印有"崆峒武术"的大旗,翻扑跳跃,大开大合,招招紧逼。
文武学校的阵阵习武声,让人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崆峒山巅。中台上一方金庸先生题写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石刻,像是陈述历史,又像是预言未来。在崆峒的云雾缭绕之间,连通传说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神祇与烟火的故事从未断绝。
- END -
文丨谭伟桐
编辑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平凉》有增减、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