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战役系主任杨得志和副主任孙继先也被刘帅下令,要各写一篇强渡大渡河的文章,做好带头模范作用。
孙继先一听就犯了难,他文化水平低,让他带军打仗行,让他舞文弄墨写文章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了。
孙继先难为情道:
“有杨得志同志写就行了,我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刘帅直接拒绝道:
“那可不行,回忆强渡大渡河,仅有杨得志同志一篇文章是不够的,他是大渡河战斗的指挥者,你是直接参加战斗的战斗员,你们从不同角度写,更有利于分析、积累战例,这可是政治任务!”
刘帅都这么说了,孙继先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任务。
后来孙继先发现,原来不止他一个人因为不会写文章犯难,还有不少学生整日抓耳挠腮为此事烦恼。
《星火燎原》编辑部知道此事后,立马派了几位骨干来到南京军事学院,协助各位将领完成回忆录。
让孙继先写东西不行,但让他说那可头头是道。
来帮助孙继先记录的正是著名作家王愿坚,孙继先一说起渡河的情况就滔滔不绝,王愿坚一边听一边记,生怕遗漏了什么细节。
孙继先口述完后,王愿坚将其整理成文章,最后竟有近万字。
孙继先将当时的情况事无巨细的表达了出来,其中在他的回忆里,渡河的人数也是十八人。
十八人分为两拨渡河,第一船由熊尚林带队,共九人渡河,不久后小船返回,时任第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又带八人渡河。
文章中的具体描述是这样的:
“我们和熊尚林带的九个同志会和了。查查人数,我们十八个人,除了一两个负重伤的,一个也不少。”
孙继先作为渡河的十八人之一,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最清楚不过,因此这也是事实无疑。
杨得志和孙继先的文章完成后,都交给了刘帅审阅。
1960年,二人的文章均出现在《星火燎原》第三卷,到这时候为止,“十八勇士”的说法依旧没有问题。
但在60年代初的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个说法,那就是孙继先作为指挥员,不应算在十八勇士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