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这可谓是长征期间,红军与大自然博弈的典型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当年身先士卒,强渡大渡河的十几位勇士至今仍备受称道。
不过后来几十年关于此事却还有一些争论,那就是当时渡河的到底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呢?
为何会有这样的争议?最后的结论又是什么呢?
其实一开始的说法都是“十八勇士”,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1957年7月《红旗飘飘》第二期中杨得志同志的一篇文章。
1935年5月,杨得志同志率红一军团冒雨疾行,来到了大渡河的渡口安顺场,准备强行渡河。
勇士们强渡大渡河的时候,杨得志带人去送他们,对于现场情况他自然是一清二楚,他在文章中清楚明白地写道:
“十八个勇士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作为事件的见证者,杨得志上将的文章自然被认为具有权威性。
就连刘伯承元帅的文章《回顾长征》,也明确指出,当时过河的是十八勇士。
既然杨得志上将和刘伯承元帅都曾证实这件事,那么又何来“十七勇士”之说呢?
原来争议出现在了一个人身上——孙继先。
1956年,中央军委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决定总结一部回忆录丛书,也就是后来的《星火燎原》。
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就刊登在这套丛书上。
对于中央军委的决定,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刘帅十分支持,当时军事学院有不少优秀的高级将领,尤其是战役系,全系52名学生后来都成了开国将军。
他们这么多年南征北战,不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指挥经验,都是部队中拔尖的存在。
刘伯承想让他们将自己在革命年代时经历过的战役写成回忆录,这样既能给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能总结战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