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随着昆明各地陆续推出的丰富多彩的观鸥活动,“观鸥季”成为昆明文旅的响亮品牌,喂鸥不仅是昆明市民冬日必做的事,也成为来昆游客的必打卡项目。然而,细心的市民游客发现,近日,翠湖公园、大观河等位于主城区的热门观鸥点红嘴鸥数量逐渐减少,盛况不如往年。红嘴鸥去哪里了?为什么不爱“进城”了?这一现象会对昆明观鸥经济造成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环滇湿地环境改善 红嘴鸥分散觅食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赵雪冰持续关注红嘴鸥25年,在他看来,主城红嘴鸥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滇池周边湿地环境越来越好,红嘴鸥分散在各个湿地,进城的红嘴鸥数量自然就减少了;二是海埂大坝喂鸥的人太多,红嘴鸥早上从滇池内部飞到海埂大坝觅食、接受市民游客投喂后就已经吃饱了,便不用再去主城觅食。
2024年12月28日,赵雪冰主持了昆明越冬红嘴鸥第40次同步统计,对红嘴鸥数量进行了精确统计,最终得出:2024年度,共有39700只红嘴鸥来昆明过冬,虽较2023年的40700只略有小幅度下降,但整体稳定在正常区间。在赵雪冰看来,红嘴鸥总体数量稳定的情况下,红嘴鸥被投喂的点位越多,单点数量自然就少了。随着红嘴鸥各分布点数量变化,今年同步统计时还对统计点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近年来,昆明市大力推进滇池周边湿地建设,建成以湖滨湿地为主的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这条平均宽度200米、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犹如一条由绿宝石串联而成的项链,把滇池装点得生机勃勃,也为包括海鸥在内的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边的小渔村、海洪湿地公园等,也成了热门观鸥点。主城热门观鸥点红嘴鸥数量减少,也是滇池湿地建设取得成效的侧面印证。在2024年10月举行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鸥遇昆明·诗意春城 2024昆明观鸥季新闻发布会”上,昆明文旅精选了26个观鸥点位,制作了观鸥地图,呼吁大家“观鸥不必去添堵,春城处处可观鸥”。
喂鸥人数太多改变海鸥习性 专家呼吁科学投喂
而在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王智斌看来,主城区红嘴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海埂大坝喂鸥的人数太多,红嘴鸥在海埂大坝就吃饱了,自然不必再飞到城里觅食。“以往,红嘴鸥每天早上六七点从滇池中间飞到草海觅食,八九点再飞往翠湖,但现在海埂大坝喂鸥的人太多,人们喂鸥心切,红嘴鸥在这里就吃得饱饱的了,上午11点到下午2点,它们就飞到草海区休息了,这个时段连海埂大坝的红嘴鸥都很少,等到下午四五点,他们又飞到海埂大坝接受投喂。”因此,王智斌建议,到海埂大坝喂鸥,最好的时间段是上午8点到10点,下午4点到5点半。
同时,王智斌呼吁,大家爱鸥心切,但还是尽量少喂,“现在研发出来的鸥粮本来就是红嘴鸥的补充饲料,而不是主食,过度喂食,可能会改变红嘴鸥在天然水域的觅食习惯,过度喂食,还会影响它们的身体健康,红嘴鸥吃得太胖会影响迁徙,除了鸥粮以外,面包、蛋糕等投喂食物中所含食品添加剂也会影响它们的健康。”
红嘴鸥自1985年首次来到昆明,如今已有近40个年头,从“客人”到“家人”,昆明人与这群白色精灵相遇、相知、相守,谱写着动人的人鸥情缘。正是昆明市民和游客的热情和爱心,铸就了这段特别的缘分。但爱鸥也要科学喂鸥,王智斌建议:“观鸥时不要过度喂食,和红嘴鸥拍拍照即可,要喂食也尽量喂统一研发的鸥粮,用科学方法守护红嘴鸥的健康。”
海鸥分布出现新变化 观鸥经济如何应对
红嘴鸥分布的变化,一方面彰显了滇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反映了昆明人鸥和谐的城市风尚,另一方面也给观鸥经济带来新挑战。海鸥减少的传统景点应如何应对?海鸥增加的新晋观鸥点要如何承接这波流量?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民进云南省委文化旅游委员会主任赵晓红近期也注意到了有关红嘴鸥分布变化的新闻,并从传播学角度对相关留言、评论进行了分析。她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对红嘴鸥分布变化进行科学研判,给出科学、权威的解释,为2025年观鸥季的到来做好准备。新变化下如何观鸥经济应该作何调整?她认为应该围绕“海鸥 相关产业”大作文章,延伸和丰富观鸥业态。冠生园围绕海鸥推出的网红糕点是她非常认可的观鸥产品,“它的创意性和可携带性很强,是典型的围绕海鸥打造的美食经济。”她建议,可围绕海鸥开发美食、书籍、伴手礼等更多旅游产品,还可让红嘴鸥和滇金丝猴、大象等进行联动,开发相关研学项目。同时,她建议市内传统观鸥景点“不要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打造更多特色旅游亮点,突破单一的旅游品类,如海埂大坝的街头歌手文化、翠湖的网红松鼠等,对于滇池边的新晋观鸥点,文旅部门应联动网络达人分享更多观鸥视角,打造爆款观鸥点。
在昆明旅游品牌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姜芸看来,红嘴鸥从昆明市内景点转移到环滇湿地,正好契合了昆明环滇大经济圈的发展趋势,对于昆明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来说是个好机会。“观鸥经济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观鸥打卡旅游模式,而应不断丰富和拓展观鸥活动和体验,”姜芸表示:“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观鸟经济,引导专业观鸟人士到环滇乡村和湿地进行专业拍摄,在近水水岸打造‘划船戏鸥’等项目,另一方面,依托红嘴鸥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植入科普等旅游体验,延伸观鸥经济形态,此外,加大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考虑到观鸥经济具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可在夏、秋等非观鸥季,通过纪录片、科普展等方式对观鸥季进行延伸,弥补非观鸥季来昆游客的遗憾,拉长观鸥经济的周期。”
海鸥分布变化对昆明旅游市场造成了多大影响?在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朱伯威看来,关联并不大。“观鸥作为季候性旅游产品,并不是旅行社的主推项目,更多是作为游客来昆体验的‘惊喜附加值’。旅行社向外推广的旅游项目往往是一年365天都能看到的资源,昆明应该立足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旅游品牌IP,充分发挥旅游集散地的战略地位,扮演好在整个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老大哥’角色。”朱伯威说。
掌上春城记者:顾婷婷
图源:昆明日报资料图
责编:莫开井
编审:李雪
终审:周晓雪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