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那种翅膀能耗更高,机动性却更差,而搞出个亚成虫阶段出来也是非常浪费时间和能量的奇葩阶段(蜉蝣这个阶段的解释现在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它是蛹的遗迹,有些人则认为它就是一个过渡阶段)。
低效的特征在自然选择中很容易被抛弃,所以其它昆虫都没有这两个特征。
但是蜉蝣却依然保留着,这是耐人寻味的,只能说它们在其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冲掉了这些劣势。
在这里,我能想到的就是它们的“朝生暮死”的成虫繁殖方式——蜉蝣成虫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几乎抛弃了一切,只留下一个目的——繁殖。
对于蜉蝣而言,它们其实并不担心繁殖机会的多少,因为它们采用的是 “诺曼底海滩繁殖策略”,也就是许多个体一起成熟,然后大家在同一时间繁殖。
这种策略在自然界其实非常普遍,有许多这样生存的动物,也有许多这样繁殖的,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海洋鱼群,还有蝉等等都是这样的。
这种策略的好处就是集中在一起,种群规模越大,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它被捕食者吃掉的概率就会越低,因此总有人活下来,总有人完成繁殖。
在这种繁殖策略下,蜉蝣可以不太考虑繁殖机会的问题——因为身边到处都是对象,那么长寿就变得没多少意义了,所以它们不用为此投入太多。
不用太长寿的话,那么成虫的生存技能似乎也没啥意义了,所以它们又可以继续给身体减配了。
在3.5亿年的演化过程,蜉蝣成虫就这样不断减配,它们的寿命越来越短,保留的器官也越来越少。
最终它们成功变成寿命最短的动物,任人宰割的对象,但这绝对不应该成为我们怜悯它们的原因,恰恰相反,这是它们优秀的体现。
,参考资料:
[1].蜉蝣:你们只知我朝生暮死,而我只管吃香喝辣.物种日历
[2].https://doi.org/10.1101/2021.03.17.435759
[3].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may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