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武汉是哪个国家,武汉三国时期叫什么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05-20 07:56:18

偃月城、鲁山城、夏口城在现代武汉地图上的大体位置

黄祖其实是善于用兵的骁将,他曾设伏射*孙坚,可见其拥有一支战斗力强劲的弩兵部队。孙策曾说黄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而孙策被时人评价为“才略绝异”“多谋善用兵”,连孙策都对黄祖忌惮三分,可以想见黄祖之多谋善战。

孙坚死后,孙策、孙权为报*父之仇,四次兴兵进攻黄祖,战场就是夏口的偃月城及其附近。

三国时期武汉是哪个国家,武汉三国时期叫什么(5)

黄祖也是一勇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氏兄弟与黄祖的四次夏口之战情况如下:

第一次,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

第二次,是在建安八年(203年),“(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

第三次,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第四次,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这些记载或有虚美夸大之处,但总体而言,在前三次战役中,孙军在水战阶段占上风,到了攻城阶段,孙军就不是黄祖的对手了。因此前三次战役最后都是以孙军败退而告终。由此亦可见黄祖所建偃月城之坚固。在第四次战役中,董袭亲率敢死队冒险突破黄祖设在汉水入江口的封锁线,从偃月城靠江边没有城墙的地方攻入城内,这才打败黄祖。

孙权虽然打败黄祖,但无力占领夏口,随即撤军回江东。刘表命其长子刘琦为江夏太守,重新占领了夏口,其根据地仍然是黄祖所建的偃月城。

二、刘备时期,加筑鲁山城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大举南征荆州。据《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根据以上记载,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与刘琦会师于夏口。赤壁之战的主战场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原为蒲圻县)一带,位于夏口西南,距离100多公里。因为曹操南下的部队以骑兵为精锐,又急于占领江陵夺取军粮物资,因此没有走汉水水路,而是计划在占领江陵后,从赤壁渡江,经由陆路直取孙权所在的柴桑。因此,赤壁之战的战火没有波及至夏口,这使刘备有充分的时间经营夏口,加强偃月城的防御,在夏口站稳脚跟。

三国时期武汉是哪个国家,武汉三国时期叫什么(6)

赤壁之战地图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大军北撤,留下曹仁守江陵县(即南郡治所)。此时,刘备、孙权决定联合夺回江陵,夏口成为攻打江陵的桥头堡,刘、孙两军便分别占领夏口,刘备在江北,以偃月城为据点,孙权派出周瑜在江南,以东汉沙羡县旧城为据点。

在孙刘联军的压力下,曹仁弃城退至襄阳,而周瑜不久后也病死,江陵遂为刘备所有。刘备派关羽镇守江陵,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吕蒙袭取。

而夏口,依然是刘、孙两家划江而治的局面。孙权以程普为荡寇将军、江夏太守,据守长江以南的沙羡故城。刘备则以长江以北的偃月城为中心,谋划加强夏口防御。

刘备总结了黄祖所建偃月城的缺点,就是偃月城南面临江处是没有城墙的,当年黄祖自恃有艨艟大船可以封锁江口,故不以为意,但实践证明这是偃月城防御的一大命门。

于是,刘备在偃月城对面的汉水南岸的鲁山(今武汉龟山)山麓修筑了一座鲁山城,鲁山城与偃月城夹江而守,可以互为犄角,弥补偃月城南面的缺口,大大提升夏口的防御能力。

三国时期武汉是哪个国家,武汉三国时期叫什么(7)

虽然刘备在夏口下了不少血本,也颇有成果,但夏口毕竟远离刘备主力部队所在的江陵、公安等处,刘备所据守的夏口江北的偃月城和鲁山城,实际上是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块“飞地”“插花地”。真要打起来,如果江陵和公安的援军不能及时赶到,偃月城和鲁山城的守军就会沦为孤军,处境必将十分艰难。

因此,刘备在取得益州后,忍痛割爱,与孙权达成协议,“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也就是将夏口的江北部分让给了孙权,使孙权取得长江南北两岸的完整夏口地区,以换取孙权承认刘备对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的统治权。

三、孙吴时期,形成“夏口三城”防御体系

(一)孙吴在长江南岸建夏口城

因刘备主动退出,孙权取得了完整的夏口。此后,刘备忙于和曹操争夺汉中,孙权与曹操的主战场则转移到淮南,荆州地区暂时没有重大战事。这一段时期,曹操在夏口西北距离约75公里的安陆县(今湖北省云梦县)置江夏郡,以文聘为江夏太守,与驻守江陵的关羽时常有小规模冲突,但均未波及孙权控制的夏口。

在程普死后,继任孙吴江夏太守的是孙皎。孙皎是孙氏宗室,也是善战的名将。由于当时三国的微妙关系,孙皎在夏口,既要正面硬刚北边的文聘、曹仁,又要暗中提防西边的关羽。因此,孙皎镇守夏口期间,甘宁、蒋钦、潘璋等孙吴名将均在其麾下,夏口的兵力十分雄厚强劲,可见孙权对夏口之重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上攻打襄阳之机偷袭江陵。此役中,吕蒙为大都督,孙皎为后继,驻守夏口的重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攻下江陵后,南郡、零陵、武陵尽入孙权掌握,孙权先驻公安,后迁至武昌(今鄂州)。

孙权定都武昌之后,距离武昌仅50公里的夏口,地位陡然上升,成为拱卫京畿的屏藩。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孙权“名为都武昌,实以保江夏也。未有江夏破而武昌可无事者。”这就是说,孙权定都武昌,完全是因为有夏口(即江夏)这个天然屏障。

不过,光靠长江天险还不足以守夏口。魏黄初三年(222年),魏军大举征吴,曹丕亲至宛城督战,遣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江陵。为配合曹真等人的攻势,江夏太守文聘率军“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

前面说过了,沔口即夏口,文聘能够屯兵在沔口,应该是占领了沔口的部分地区,很可能就是该地的江北部分。石梵今址不详,据考证可能在今汉川市或天门市。从文聘的行军路线来看,应该是试图从夏口北部渡江,不成后退守石梵。尽管渡江不成,但文聘也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因而能够以功升任后将军。

魏军占领夏口的江北部分后,孙权就需要着手加强夏口的江南部分的防御。孙权的措施是,在夏口的长江南部再筑新城。

孙权选择的筑城地点,在黄鹄山(今武汉蛇山)山麓,名为“夏口城”。《三国志·吴主传》载,吴黄武二年(魏黄初四年,223年),“正月,城江夏山。”《水经注》载:“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四年孙权所筑也。”《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载:“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著名的黄鹤楼,就是孙权在修筑夏口城的时候最早建起来的,当时是作为城墙西南角的瞭望塔来使用的。当然,孙权所建的黄鹤楼早已毁于战火,现在的黄鹤楼是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钢筋水泥建筑,里面还有电梯呢!哈哈!

三国时期武汉是哪个国家,武汉三国时期叫什么(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