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娃圈,娃妈们很少说「购买」,往往冠之以「接」。平日里把玩娃娃,是「养」。退圈的时候,出二手,随之赠送的配饰、配件被叫做「嫁妆」。如果订购了娃娃,但娃娃又还在工期制作中,娃妈则会自称是在「孕期」。
一个合格的娃妈出门的时候,会带上面罩、棉垫以及外出包。面罩用来保护娃娃的妆面、睫毛,棉垫一般是浅色的棉包,用来配合外出包,起缓冲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诸多日常的保养贴士。比如,假发不能用70度以上的热水清洗,要阴干;触碰娃娃时要双手洁净,不能碰到妆面,还要适当使用消光剂来预防吃色和关节磨损。
楠楠是一个拥有8只BJD娃娃的工作党,在她看来,投入地养BJD娃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购买到把玩处处都是坑。」
入坑之初,楠楠曾不小心买到一只D娃。所谓D娃,指的是盗版娃,非娃社官方出品。与D娃相对的是Z娃,指的是娃社官方设计研发的娃娃。
因为是雕塑专业出身,楠楠在养娃上并不依赖妆师,她购买了一整套工具,刷子、丙烯颜料、稀释液、消光剂、喷笔、光油等,开始亲自改妆练手。
纵然有绘画的底子在,楠楠还是不敢直接在BJD娃娃上改妆。她在淘宝上买回几个练妆头,对着视频一点一点练手,练的很熟悉了之后,才敢给新买的娃娃改妆,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晒出「私养照」就惨遭滑铁卢。
那只盗版D娃花了她将近三分之一的工资,她给娃娃做衣服,对着视频学习妆面,却在晒出了私养照后,被人指出这是一只盗版娃娃,并因此而遭到围攻。
在BJD娃圈,山正之争的严苛程度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几乎每一个BJD娃娃交流群都会在群公告上打出「不接受D娘或DZ混养」。
这一部分是小众圈子里的惯性使然,而另一部分则与BJD娃圈独特的生态有关。
BJD娃娃的价格是公认的高昂,同时又极其依赖妆师,玩家间实物交流、求购是常态,在这种环境下,娃娘们入坑在山正上翻车再轻易不过了。
混圈一段时间后,楠楠渐渐明白BJD娃圈的种种知识,分得清什么是普肌,什么是日烧,也学会分辨该去哪里找老字号的娃社代理商。
而那个让她翻车的D娃,则永久地黑箱了。
极度逼真的另一面
「你是在养小鬼吗?」
不论是入坑不久的萌新,还是资历深厚的娃娘,听到这句话几乎都要翻个白眼。
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在真实世界中,都有不少娃娘遭受过这样的诘问。
在知乎上,有一个BJD玩家曾一本正经地提问:我如何跟别人解释BJD不是养小鬼?
回答里也有用户一本正经地给出了解决方案:「如果是不太亲近的同学什么的尽量不让他们看到、接触到你的娃娃就好了,我个人觉得没必要解释什么,有些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能对于真的信的人来讲会越看越觉得恐怖。」
这则回答从字面上来看十分通情合理,但一细思反而极恐了。
得益于恐怖电影中由来已久的洋娃娃恐吓,很多人在面对人形娃娃时,会天然地不自在,这种不自在叫做「人偶恐惧症」,又称恐怖谷效应。
BJD娃娃造型极度拟人,肤色、瞳孔都异常精致,而玩家们又比较喜欢用拟人化的社会关系来称呼娃娃。
而有些特体的BJD娃娃,审美风格较为有视觉冲击力,一眼望去,情绪张力极大。
种种原因组合,使得整个BJD圈子,在不明真相的路人看来,颇有几分神神叨叨的气质。
近年来,社交网络越加发达,入坑娃圈的玩家也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小众圈层的话语体系并不会轻易地被普罗大众接受并理解。
反之,玩家投入的感情越逼真,在路人看来这就越畸形。
难以批量复制的新商业体
商业化,是每一种小众文化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拷问。BJD娃娃也不例外。
因为制作工艺的特殊性,BJD娃娃的生产鲜少采用流水线模式,大多依靠人形师的精心雕琢。对于爱好者们来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模式,往往意味着想要得到一只心仪的娃娃,必须得有极快的手速,以及堪称欧皇的运气。
老牌如V社,因为历久弥长不愁销量,始终保持着佛系的售卖方式,要么在指定的时间里购买,要么则抽签购买。
而国牌的BJD娃社,成立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十五年,在产业链上的打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消费者再喜欢一款BJD娃娃,也不一定等得了近半年的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