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主要有哪些,审美素养包括哪些评价内容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06-14 16:19:33

审美、艺术是人类在想象中把握世界的创造性方式,与学校教育中更为人熟悉的认知和实践相比有显著差异。认知是用理智来认识世界,认知的发展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实践追求实际的利益,有具体的功利目的。而审美和艺术偏于感性,学生的审美发展是感知、情感和想象的发展,并不追求实际利益,具有无直接现实功利性的特点。一个人只有感性和理智和谐发展,才能养成完整人格;一个人只有超越了个人私欲,才能养成高尚人格。因此,普通学校艺术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审美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审美素养主要有哪些,审美素养包括哪些评价内容(1)

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

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与为了培养艺术创作、表演和研究专业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不同,普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那么,如何理解“审美和人文素养”?

对中小学生而言,审美素养主要包括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欣赏和理解经典艺术品的审美能力,以及有品位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高雅的生活情趣、超越私欲的宽阔胸怀和超越世俗的精神气质,这些需要通过学习艺术养成的人文素养,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坚实基础。

中小学艺术教育何以实现塑造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优秀艺术品是杰出的审美创造,是人类文明的生动记忆,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理想教材。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欣赏艺术,懂得判别艺术品的优劣,并由此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学生长期接触优秀艺术品,审美经验越多,审美能力也就越强,逐渐成为趣味高雅、气质优良的人。然而,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多数的“艺术”实际上只不过是娱乐,有的还不是很健康,必须要仔细甄别。作为教材的艺术品应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经典作品。优秀的经典艺术品是人类创造力的显著标志,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经典,能够发展学生创造性知觉和想象能力,丰富他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

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必须有情感体验和想象,不能用一般教授学科知识的方法来教艺术。因为只有通过情感体验,学生才能进入艺术作品,获得审美经验,逐步发展审美能力;也只有通过情感体验,学生才能获得深入的情感熏陶,优秀人文基因才可能深植于学生内心深处。目前,中小学艺术课堂的一个突出问题恰恰是学生的“无感”。所以,普通艺术教育不应以艺术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为重点,而是要通过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感知和想象中体验经典艺术作品的审美和人文内涵。

艺术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拥有凭借想象进行自由创造的兴趣和习惯。这就要求艺术课堂不仅有鉴赏,还要有实践,让学生投入艺术实践,用歌喉、乐器、身体、笔墨油彩等自由探索,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源自健康、丰富的个性,美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一味追求一致、合群。艺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艺术鉴赏中独立观察、体会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艺术表演和创作中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特别要防止学生简单重复书本的解释和模仿他人的风格。

学会理解、运用艺术语言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审美活动看似随性自由,实质上是有一定形式规范的。艺术家必须掌握一定时代、一定文化中形成的形式规范才能进行创作,而欣赏者也只有了解这些形式规范才能深入理解艺术品。

一个人如果长期受到特定艺术形式规范的熏陶,他的艺术感知方式、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就会深受影响。例如,西洋绘画讲究比例和透视,而中国山水画则注重笔墨和构图,这是两种差异很大的绘画形式规范,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艺术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一个中国学生如果受过中国画鉴赏教育,那么他在观赏山水时所看到的,往往也是按照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和构图“裁剪”过的景色。同一个月亮,在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眼里是不同的,中国人常对月产生思乡、悲秋等情结,这是中国神话和古代诗词所铸就的感知方式作用的结果,是西方人所没有的。著名艺术史家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一书中曾指出:“我们称之为‘看’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习惯和期待制约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视觉艺术对人的感知方式的塑造作用,而运用艺术的这种功能,通过优秀艺术品长期的熏陶来塑造人们的感知方式,进而影响人的心灵,这就是艺术教育的内在育人机制。由此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深刻含义。

基于这种独特的育人机制,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应该重视对不同艺术形式用以表情达意的独特语言的教学,把对这种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由于所用媒介的不同,每一门艺术都有不同的语言,例如音乐是音响语言,舞蹈是肢体语言。音乐的音响语言不等于音响本身,而是音响织体,也就是对音响运动适当的组织;舞蹈的肢体语言也不等于肢体动作,而是对肢体动作适当的编排。各种艺术语言都是在长期艺术实践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系统的形式规范,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和人文意义,而艺术家的创作正是运用这一套语言来表情达意。

艺术语言是艺术形式规范和艺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中介,通过艺术语言,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被有机结合在一起。鉴赏、理解艺术作品首先必须要读懂这套语言,也就是说,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都离不开特定的艺术语言,不懂某一门艺术的独特语言,也就不可能说懂这一门艺术。因此,中小学艺术教育必须把艺术语言的教学列为最基本的内容,把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某一门艺术的语言作为基础性教学目标,不能孤立地教授艺术技法,而应该把技法教学与艺术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

审美素养主要有哪些,审美素养包括哪些评价内容(2)

做好艺术教育要保障艺术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中小学的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各种艺术类的比赛、展示活动多起来了,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学生艺术展示活动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成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学生文艺骨干。但是,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能获奖的更是凤毛麟角,很多拔尖的文艺骨干也并非单纯依靠学校艺术课程的

培养。

一些学校热衷于追求艺术比赛获奖,或者组织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来做宣传,却对日常课程的教学关心不够,甚至不能开齐、开足,这种倾向值得关注。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抓好面向全体学生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用各种比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指标并不合适。

做好学校艺术教育,首先就要做到把艺术课程开齐、开足,在此基础上,需要有审美素养的校长,更需要懂艺术、有品位、能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师范艺术教育专业应该加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力度,让未来的艺术教师能够胜任“以美育人”工作。这就需要增加美学理论、艺术史、美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让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等真正成为艺术教师教育的专业,改变目前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与非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的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在岗艺术教师,则需要加强培训,补上美学理论、艺术史、美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等课程,重点解决艺术教师在艺术作品审美鉴赏、文化理解方面能力偏弱和教学方法缺乏美育导向等问题。

艺术教育是把人类优秀的人文基因深植于学生内心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独特价值,起效却是比较慢的。用经典艺术来熏陶人,影响人的内心,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为功。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某一门艺术的喜爱和特长,养成自觉接触高雅艺术的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

(作者:杜卫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16ZDA11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