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很讲究,不用数字直接表示,而是用好听的词汇加以记载,意味深远。
人初生叫婴儿,或“度”,不满周岁称襁褓,或赤子。
1岁称牙牙,或周晬,即周岁。
2至3岁称孩提,即幼儿时期。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两者有一个统称为“始龀”。
10岁以下称黄口。
9岁称指数之年。
10岁称外傅之年,或幼学。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孩16岁称碧玉年华,或破瓜之年(意思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也称“二八年华”。
女孩20岁称桃李年华。
女孩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或加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或悬车之年,或杖围之年,或从心之年。
77岁称喜寿
80岁称杖朝之年。
88岁称米寿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99岁称白寿
100岁称期颐之年。
108岁称茶寿。
140岁称双稀,或双庆,即70的两倍。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老年称为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称为黄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