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考试科目有哪些,科举制考试内容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11-10 13:35:20

科举制度是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唐朝常设科目有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

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

明清时,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

科举制考试科目有哪些,科举制考试内容(1)

古代科举考试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