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手绢怎么立着转,二人转绕手绢的方法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11-23 11:39:34

难忘童年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小前儿(东北方言:小时候),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作为东北长大的孩子,在这回忆中“二人转”绝对占有重要的一笔。因为那是以前东北农村仅有的几种精神食粮之一,还有一种就是村里放电影,平时最多的就是守着收音机听《岳飞传》了。

小前儿,如果村里请二人转班子来唱二人转,那绝对是一件大事。

请二人转一般是在夏季“挂锄”时间。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庄稼是一年一熟制,所以每年夏季和冬季就有一段时间是“挂锄”农闲,“挂锄”就是铲过两次地以后庄稼进入自由生长阶段和秋季收完庄稼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开始耕地这两段时间。冬季太冷是不能在室外唱二人转,所以要在夏季。

那时候还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法,所以,每到“挂锄”时间,有时候就由村里有号召力的人提议发起请二人转的倡议,征得多数人同意后就邀请几个人进行策划,“要唱几场,每家收多少钱,在哪里摆戏台,戏班子来了以后在哪里吃住”等细节。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村里请二人转是“众筹”集资,所以策划完以后就要每家每户去收钱,一般是几块钱,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是请二人转的钱还是都愿意出的。假如有的人家真的逃避了交钱,那么会在唱二人转的时候被策划人间接或者直接点名的,那是很丢人的事,好面子的东北人可受不了这个。

确定好了具体日期以后,村里就热闹起来了。发起人要找几个人搭戏台子,一般设在村周围的护屯林边上,这样如果白天演出可以借树荫遮挡阳光。戏台子由几辆农村的马车并排摆放而成,上面铺上一些草和土,然后踩实。戏台子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演出用,后台是给乐队用的。

这边准备工作热热闹闹,村里其他人也不闲着。如同萧红的《呼兰河传》里描写的那样,每家都开始邀请亲戚朋友来看戏,特别是家里有出嫁的姑娘的,那时一定要接回来住上几天的。还有嫁到本村来的姑娘,也要邀请娘家人来,婆家这里更是要热情招待。如果你在本村有亲戚或者好朋友,而来看戏又不想“麻烦人家”没通知对方,倘若在看戏时候被发现了,那是要被“责怪”的。往往是在“你看你这人,咋这么外道呢,来了也不知一声,咋地,哪里得罪你啦?一会儿演完了,上我家吃饭去啊,要不然以后也别登我家门了呗”的热情而略带“生气”的“责怪”声中赶快诚恳道歉,并承诺看完戏以后一定去,并且真的要一定去,要不然对方那可就真的生气了。

看二人转,老人们看的是剧情,听的是味道。而我们小孩子喜欢的是热闹,还有就是每当村里请了二人转的时候我们也会从老妈那里得到几毛钱来买好吃的。在当时除了过年的压岁钱以外,也就是村里请了二人转和来了放电影的两种情况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几毛零花钱了。那时候冰棍儿才两、三分钱一根,所以,几毛钱可以买不少好吃的呢。

那时候的二人转并不象现在一些戏院表演的那样,演员往往是只唱个小帽儿或者一小段正戏,更多的是唱几首歌曲,插科打诨的一顿神侃,还有的加点动作表演,耗到规定的时间就完事了。

传统的正规二人转是很有讲究的,追溯起来有近300年的历史,也有小秧歌、蹦蹦、过口儿东北地方戏等叫法,后来才统称二人转。根据演员出场人数分为“单出头”(一人单独表演)“二人转”(一男一女两人表演)“拉场戏”(三人或三人以上表演)三种表演形式。乐队主要是由鼓、二胡、喇叭(唢呐)、镲儿、锣和呱哒板(两块大一组和五块小的节子板一组,双手各拿一组)组成。还有一种手板比较少用,由四块分散的的竹板组合,使用时双手各持两块,演员一边说一边自己打节奏,可快可慢,用手扳的演员一般都是有自己“绝活”的,特别是在“说”的功夫上。

二人转唱腔也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常见比如喇叭牌子、报板、大鼓调、大悲调、文嗨嗨、武嗨嗨、五字锦、靠山调、郎当韵等。其表演更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四门功课,一绝那就是“扇子和舞手绢”。“舞手绢”是二人转演员的必修课,手绢功夫也是赢得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手段。常用的手法有:

1、外片花手绢花。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托住手绢,由里向外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

2、里片花手绢花。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打开由外向里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

3、八字片花手绢花。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四指握绢,用八字腕将手绢耍开成片状为八字片花。

4、前立片花手绢花。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由外向里立转一圈,手绢面朝前成片状为“前立片花”。

5、旁立片花手绢花。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在胯旁立着转一圈,手绢面朝旁为旁立片花。

6、上下片花手绢花。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指握绢,手绢打开在胸前或胸旁耍“外片绢”然后在腰前耍下片绢(手指朝下,用食指将手绢由外向里拧一圈,手绢面向上成片状。)如此连续反复形成一上一下两个片花,为上下片花。

7、小五花手绢花。全手握绢,动作和“小五花腕”相同,一手里片花,一手外片花,两手交叉上下交替旋转,手绢要成好似一团花。

8、里翻花手绢花。食指挑绢,其它指握绢,以腕子为轴由前向后翻一圈,手绢随腕子翻花,一拍一次,也可一拍两次或三次,这是二人转中常用的手绢花。

9、外翻花手绢花。手绢的中段夹在中指之下食指和无名指之上。用“外翻腕”将手绢从里向外翻一圈,手绢在小臂上翻花。一拍翻一次,也可翻两次至三次。这也是二人转中常用的手绢花

还有的可以把手绢旋转着抛出去,绕了一个大圈,还能飘回手中。以至于后来上学后,我们开始是拿着坐垫去转,到后来发展到转书本,转篮球。反正东北长大的孩子大都会一点二人转的“转手绢”功夫。

二人转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比如劝人尽孝的曲目《打狗劝夫》、《刘云打母》《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每一个故事都是单独一场戏);历史故事类著名的曲目有《包公断后》、《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神话传说类著名曲目的有《孟姜女哭长城》《阴魂阵》《劈山救母》;四大名著类的著名曲目有《草船借箭》《浔阳楼》《燕青卖线》《猪八戒拱地》《宝玉哭灵》;宣传家庭和睦的《三贤劝母》、《小姑贤》;讲真挚爱情故事的《回杯计》《楼台会》;讲兄弟友谊的如《古城会》等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曲目“四梁”“四柱”如《大西厢》《李翠莲盘道》《蓝桥》等等。所以说,如果是正戏,二人转可以让你学到做人的道理,也能学到知识。现在我还记得到我们村里唱二人转的有一个艺名叫“赵小嘎”的演员,“抱板儿”唱《浔阳楼》特别厉害,语速很快,但是你还能听清,把宋江在江州所见,以及浔阳楼上的画还有对联如数家珍,报菜名的时候更是一口气报出一个菜系列来。

二人转的演出一般是这样的,开场前一番锣鼓以后,由男演员先出来走场,一番利落的走场,接着是一段类似莲花落的贯口,用东北话说二人转就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然后就是旦角出场。自我介绍一番,先要唱一段“小帽儿”,俗话说那是“找找腔儿,溜溜调儿,润润嗓子”,然后才是“正戏”。

一个大场次一般是要唱四到五个曲目。最先出场的往往都是比较年轻的演员,唱的好的,有些名气的要在最后才出场。点戏的时候也会要求著名的曲目由哪副架(哪对组合)唱。比如那时候如果是请了“姜家班”(老家附近比较有名气的戏班子),那《孟姜女哭长城》必须是要由班主“姜瞎子”(因为她眼睛有毛病,所以艺名就这么叫了,没有侮辱的意思)唱的,姜班主以悲情戏著称,往往是她在台上流着泪唱,台下的人也不由自主的跟着流泪。

那时的演员演出时虽然中间也偶尔穿插一些插科打诨,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二人转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演员为了稍稍休息一下,或者解释一下演唱的故事情节。总体上说是非常敬业的,因为台下坐着的那些老人家可都是内行的,虽然没有专业的二人转演员唱的好,但是评论起来可都是专业的。往往是一边吃着家里菜园摘的黄瓜,一边品评着“谁的腔调拿捏的好”“谁的贯口利索”“谁的台步走的标准”“谁舞的手绢专业”那评论起来头头是道啊,甚至如果演员少唱几句词他们都能给你指出来。

刚才说过,村里二人转,老年人听的是戏,我们享受的是热闹,还要一部分人是很容易被我们这些小孩子“跟踪”的,那就是一些已经订婚的或者已经有意向的青年男女,因为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特别是在农村,自由恋爱连启蒙阶段都算不上,即使是已经订婚的平时除了节日也很少见面。有了二人转这个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啊,所以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的取笑对象,因为他们是不会看二人转的。特别是当自己的堂哥堂姐,表哥表姐这样有亲属的,那就更不会放过了。如果他们找地方去偷偷说悄悄话,被我们发现一顿起哄,看着他们害羞的样子,我们哈哈大笑着跑远。

在每次唱二人转的时候,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不太友好的事。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人们的区域感很强,如果本村请了二人转,附近村的人也会过来看,这也倒是没有什么,不会有人反对的。但是每个村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太老实”的年轻人爱惹事,几个村的遇到了一起,那就开始“找茬”(故意找别人麻烦)了。相互多看一眼就会引发争端“你瞅啥?”“瞅你咋地?”,本来是小小不言的事情,可是对于以“能动手,尽量别吵吵”为原则的东北人来说,用“行动”解决比用嘴“解释”更快,更直接。反正每次打架也不会影响二人转的演出,如果影响演出那是要惹众怒的。打架事件在我们村请二人转的时候比较少出现,当时附近流传这样一句话“托公、巨发、乌和屯,一半牲口一半人”(就是说这几个村的人爱打架,‘牲口’是指人不讲理)而我们村就是其中的“巨发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人转也不到村里演出了。在我的记忆里最后一次就是我收到省重点高中录取通知的那次,当时台上唱戏的演员还停下来祝贺我呢,而且还是一套贺词,毕竟我也是我们大队(由五个村组成一个大队)第一个考取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以前二人转演员文化不高,但是都很才华,现场发挥,临时改编一套贺词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从那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村里看过二人转了。

在以后到了外地上学,工作,往往会有南方的朋友问起“你们东北有多冷啊”“冰雪大世界好玩吗”“黑龙江的‘雪村’真的宰人吗”等一些问题,我都会给予解答。可如果问到二人转,我的解答是最详细的。我会告诉他:真正的二人转不象一些市场化的小剧场里表演的那样,他是有文化内涵的。然后把我知道的二人转知识详细的给他讲解一番。

现在,每次看到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时,也会不自觉地想起小前儿村里请二人转演出的情景。有时候也会在夜深人静时打开听书软件,搜索一下“传统东北二人转正戏”找出几段自己喜欢的,一边静静的听着,一边在记忆里搜寻着小前儿村里唱二人转的每一个还能记起的一幕一幕。

后记:

近些年我也曾到过一些小剧场去看过,感觉现在的二人转确实变了,正戏很少唱,也怪不得很多人误解了二人转。又仔细想想,也有些理解现在的演员们,以前唱二人转是被人瞧不起的,老话说的“下九流”中就包含戏子,现在不被歧视了,按照传统的唱法又没有多少人听了,。市场经济需要吗,就是郭德纲老师不也是要在传统相声里加上一些现代元素吗。还好,现在赵本山老师提倡了“绿色二人转”,2006年国家也把“东北二人转”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这一方土地的文艺特产不会被遗忘。

二人转手绢怎么立着转,二人转绕手绢的方法(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