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作用 | 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 |
举例 |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
二、记叙文分类
散文 | 叙事散文 |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或事的叙述和描绘较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备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
抒情散文 |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如《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至深的喜爱之情,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 |
哲理散文 |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 如《蝉》写蝉的聒噪、蝉的微小和病弱的蝉埋在泥中十七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着。 | |
小说 |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
三、记叙顺序
顺叙 | 特征: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 |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 |
插叙 |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旨;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 |
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符合儿童心理,丰富了儿童的情趣。 | |
倒叙 | 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
作用:①开篇点题; 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 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 |
举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北京王府井的一个小门市特效药商店接了一个紧急电话展开的,然后再叙述有关救助的情况…… | |
综合举例:《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
四、记叙文常见线索
定义: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作用。 | ||
时间线 |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 |
地点线 |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 |
人物线 |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 | |
事件发展变化线 (明线) |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故事。 | |
情感发展变化线 (暗线) |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 |
实物线 |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灯笼》一文中以“灯笼”为线索,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中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五、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 |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 |
第二人称 | 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 | |
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的描述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 | |
第三人称 | 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 |
举例:《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
六、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 举例分析 |
比喻 |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如同、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情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如《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三个比喻句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
拟人 |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 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反复 |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情感。 | 如《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之情。 |
反问 |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强调了……的心情/情感。 | 如《心声》中“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夸张 |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④强调了……的心情/情感。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 如《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
排比 |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 如《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
对偶 |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感情。 |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设问 |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 如《羚羊木雕》中“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在“我”心里,万芳一定不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了。 |
2.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 |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
描写 |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
说明 |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
抒情 |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
议论 |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
3.常见的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 人物描写 | 分类及特点 | 分类 | 特点 |
动作描写 | 对人物的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 |||
神态描写 |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 |||
外貌描写 |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 |||
心理描写 |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 |||
语言描写 |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 |||
作用 | 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表达情感,揭示主题。 | |||
答题规范 | 运用……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 |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 | 特点 | 作用 | |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性格);⑤为……作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 | |||
社会环境描写 |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的描写。 |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 ||
描写角度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 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达作者……的情感。 | |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和渲染来烘托主要的描写对象。 |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表达作者……的情感。 |
4.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 定义、作用及举例 |
对比 |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
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 |
举例:《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家乡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突出其变化。 | |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 定义:“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
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 |
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自己心生敬意。这样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 |
铺垫 | 定义: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 |
举例:《皇帝的新装》中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 | |
伏笔 | 定义: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 |
举例:都德《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弗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暂不交代,为下文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埋下伏笔。 | |
烘托 | 定义: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
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
举例:《最后一课》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弗郎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 |
衬托 (侧面烘托) | 定义: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
作用: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
举例:《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 |
象征 | 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
举例:《海燕》中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 |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 |
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
悬念 | 定义: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 |
卒章显志 | 定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 |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 定义:指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 |
七、小说的相关知识
概念 |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对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 ||
分类(按篇幅) |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 ||
特征 |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艺术虚构。 | ||
三要素 | 人物形象 | 在三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格。 如《故乡》中善良却麻木愚昧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 |
故事情节 |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 ||
环境 | 社会环境 | 定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时代、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性格);⑤为……作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 举例:《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交代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 |
自然环境 | 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有2处自然环境描写:一处是去哲尔赛岛游玩时,此处环境描写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描绘了水的碧绿与平静;二是为躲避穷困潦倒的于勒时,这一段环境描写与上一处相比,大相径庭。这一段给人物的心境笼罩上一层阴冷而离奇的面纱,“天边远处”“紫色的阴影”“钻出来”,这里边隐藏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隐藏着金钱酿造的罪恶。这两处环境描写,勾画了人物的不同心境。小说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丰满。 |
概括内容要点
【答题指导】概括内容要点分为对某一事件的概括和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题型1 概括文中事件
1.通读全文,定位答题区域。即在通读了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文字分别在文章第几段,进行定位。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2.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即看文章介绍了几件事情,然后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情写的,就把哪几段划分到一起;或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
3.根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的事件。
4.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答案形成之后,可结合题干和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
题型2 概括全文内容
1.标题拓展法。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就可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要素进行拓展。
2.记叙文六要素归纳法。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最主要的。另外需注意,如果文章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的话,那么在概括时就需加上;如果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则不需要加入。
【答题格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分析表达技巧
题型1 表现手法赏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赏析表现手法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的妙处。
3.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4.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两方面分析表现手法。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细心揣摩。
答题应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思路组织答案,切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题型2 记叙顺序赏析
详见“文体知识”中的“三、记叙顺序”。
题型3 记叙文人称作用
记叙文中常涉及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作的作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你”)叙述的长处是便于情感交流与抒情;第三人称(“他、她、它”)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题型4 表达方式的运用
【答题指导】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
环境描写分析是考试重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首先需明确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然后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系起来,明确景物描写特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2.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3.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作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赏析语言特色
【答题指导】这里说的“赏析语言特色”是从文章整体角度出发,和另一个考点“品味赏析语句”从词语句子角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主要有: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
3.优美生动,清新典雅。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4.整散结合,节奏明快。整散结合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5.幽默诙谐,夸张讽刺。幽默诙谐指语言富于风趣,引人发笑。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夸张讽刺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落后的事物;用讥讽的眼神,嘲笑的语气对着他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