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名作之一。 她的作品分为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风格有很大变化。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这首《如梦令》是早期的作品。
1 感慨春天将逝,夏天将至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整一首词明白如话,通俗流畅。主要是刻画了风雨过后,词人和自己的丫鬟关于海棠花是否一如往日的讨论。
当中的“应是绿肥红瘦”是千古名句,在当时就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赞扬。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用了借代的手法。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2自然的春天也是生命的春天但在这首词的阅读中,仅仅理解到自然界的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即将到来是不够的。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来说,诗词当中表达的惜花之情,是表达对生命里春天消逝的悲哀。
正如我们常说的伤春悲秋,伤春悲秋实际上是对人生命里美好时光消逝的哀怜和追思。
如孟浩然的名作《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都是通过对落花的怜惜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又比如李煜的《相见欢》: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再到红楼梦里的《葬花词》等等,都是借助落花来表达对生命消逝的深沉感慨。
3 李清照的无理取闹背后的一往情深那么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李清照的这首词,她表达的感悟和以上的那些诗人是一致的,那千百年来,伤春悲秋的作品那么多,这首词又是凭借什么过人之处占有一席之地呢?
在文学评论上来说,有一种妙,叫做“无理之妙”,顾名思义,就是不符合常理,但是写得很妙。
无理而妙,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苏轼就曾说“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里苏轼埋怨月亮说,我和你无仇无怨,你为什么要偏在我和弟弟离别的时候来刺激我呢?
那我们都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是客观规律,苏轼的埋怨就是一种无理取闹。但是苏轼的无理取闹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一种情感,就是这种对弟弟的深情使这种无理的埋怨看起来别样的深情。
同样的,在这首词当中,它的妙处也在李清照的无理取闹。正如孙绍振老先生所说的就是猜的不如看的。
何以见得呢?你看卷帘人也是丫鬟,她是亲自去看的,我们说眼见为实,也就是现实中海棠花是依旧如往昔的。
但是李清照却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而且是非常强烈地否定,因为她用了两个否定,“知否知否”。而且我们知道,李清照对海棠花的观察实际是猜测的,她并没有亲眼目睹。
这强烈的否定不仅没引起读者的疑惑,却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那么这里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为什么呢?如果看到这个层次,我们应该会明白,李清照说的并不是现实中的海棠花,而是精神世界里的海棠花。
也就是说,这里要表达的是经过一番风雨,海棠花的春天还剩多少呢?
你们只看表面的繁华,怎么看到花心里的寂寞呢?这时,我们就会知道,其实世人是不会看到海棠花的寂寞的。
但是敏感的诗人才是花的知音,她看到了生命的消逝,即使这种消逝别人看不出来。这一点是诗中非常动人的表达。
当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生命春天的流逝,不仅是花的,还是诗人的。
诗人之所以用强烈的“知否知否”来表达,想抒发的是一种对春天消逝的焦虑。
诗人还没醒,就朦朦胧胧中想起了自己的海棠花,可见诗人内心对花的一种关爱。当丫鬟宽慰自己说海棠依旧的时候,诗人却说“绿肥红瘦”。
诗人对青春消逝有着深情地哀悼,也是在提醒我们去珍惜春光,去珍惜生命里最美好的年华。
星之心,读诗词,赏诗词,爱诗词。愿携手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