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梦令手法赏析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12-07 17:20:09

如梦令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梦令手法赏析(1)

活动一 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以上可以参见“语言策略与技能”板块学案13修辞手法部分)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②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诗句

修辞手法

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③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⑤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①比喻(借喻) ②借代 ③反问 ④对偶

⑤比拟 ⑥互文 ⑦比喻、夸张 ⑧双关

二、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诗句

修辞手法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答案 ①借代 ②借喻 ③借代 ④借喻 ⑤借代 ⑥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质是“代”,而不是“喻”,借喻的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密切;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境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鸟、兔——时光

活动二 掌握主要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

作为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种形式。但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不作如此专业区分,都统称“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

(2)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

(3)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也可以是想象、虚写。

请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写出分别的时节、地点与氛围,抒发了离人内心的痛苦,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

二、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

请赏析《雨霖铃》一词中所运用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雨霖铃》一词中,写离别之时的景物、未别与临别之情景,均为眼前实景或实有之事,为实写;上阕末及下阕推想别后经历之景之境和相思苦况,属于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表达离别的空间,使离别之苦更加曲折细致深入,提升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答案 A

解析 A项内容全是实写。

四、衬托

衬托指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

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五、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答案 C

解析 A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B项“燕然未勒”运用了窦宪的典故。D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

2.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刘义隆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②借鉴历史,委婉地劝诫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 ③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 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采薇——隐居避世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桑榆——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青鸟——传信的使者 请缨——*敌报国 抱柱——坚守信约 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

六、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其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四组对比,请分别找出来并说明其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目的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情感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②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①迮:狭窄。②桐江:桐江上有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时的钓台。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理想中,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想象(虚写)和用典。明日,诗人且学严子陵,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在红枫树下系上钓舟,表达的是诗人归隐的愿望。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想象(虚写)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写出两种即可)

巩固学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注],参差烟树五湖东。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朝文物消失,而天淡云闲依旧,抒发了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慨叹。

B.“人歌人哭”四字浓缩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包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C.颈联实写眼前之景:深秋密雨笼罩千户人家,落日时分楼台传出笛声。

D.第七句表达对范蠡的怀念以及无缘再见范蠡的惆怅,感情直露而强烈。

答案 C

解析 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应为虚实结合。

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通过六朝文物消失,而天淡云闲依旧,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②寓情于景。通过鸟去鸟来、人歌人哭、雨笼千家、落日笛声营造凄迷的意境,表达深沉哀婉的感情。③视听结合。鸟去鸟来、雨笼千家侧重于视觉;人歌人哭、落日笛声侧重于听觉。④以景结情。望范蠡而不见,只见五湖之东烟树参差,扩展了意境,耐人寻味。(如答“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也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谢不能”即“不能谢”,言友人万里传信,诗人深为感动,不能以语言表达谢意。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首联是说两人相隔遥远,本欲托鸿雁传书,但大雁推辞说不能传信。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4.诗歌颔联被北宋诗人张耒称为“奇语”,请赏析此联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颔联上句为暖色调,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为冷色调,明言江湖漂泊之凄凉。“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是“一”与“多”的对照。(或: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中与江湖雨夜中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②意象密集(意象并列、列锦、白描)。不用动词,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6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漂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韵味。③用典。“一杯酒”“江湖”“夜雨”分别巧妙化用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杜甫的“江湖多风波”、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④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诗人的浓浓深情。⑤虚实相生。上句回忆十年前京城欢乐相聚是虚,下句写现在江湖漂泊孤灯自守是实。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①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②。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③歌吹④愁?

 ①清洛:清清的洛水,洛水可通扬州。②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③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西门外。④歌吹:音乐演奏。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标题推断,先是王定国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步其韵而成此诗,原诗也是以“愁”韵作结的。

B.古人常以流水作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如此,用想象之景比喻对朋友的相思之情。

C.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现在的处境表示了关切。“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

D.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的生活,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

答案 B

解析 “想象之景”理解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6.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反问、用典。

(2)表达的情感: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之语。平生行乐本来不坏,哪有竹西的歌吹反倒惹起愁怀。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梦山中故人①

朱 熹

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

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

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

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

 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时年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

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

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

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

答案 D

解析 “率真奔放”赏析有误。

8.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颈联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梦境;②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③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虚实相生,强化了思苦真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