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贡院模型
二、宋朝科举考什么所谓“九经”科,考的是唐朝所定下来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科则对应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科指的是唐朝政府组织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可用作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科指《史记》、两汉史书《汉书》与《后汉书》以及《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科是指十三经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即对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科则是“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是对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与唐朝时类似,考察的全部经书,即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科是法学知识专门考试;“明字”科则是字学素养考试。
▲《榖梁传》书影
自唐代以来,举子和士人最看重的还是“进士”与“明经”两科,两科之中又以进士科为。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顺畅乐观,往往能够高居宰辅重臣,明经及第的前途则显得坎坷,能够成为朝部高官的寥若晨星。至于其余各小科,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是主政官手下的刀笔文吏,很难进入权力核心。
▲宋仁宗赵祯画像(局部)
至于第二类“制科”,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此类考试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射策,唐代得以发展普遍,至宋朝时逐渐形成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即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比如宋太祖所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宋仁宗所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六科,这些都是自唐朝承袭而来。
▲今人仿建的宋朝皇宫
制科考试范围虽然狭窄,但应试资格却放得极为宽松。无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相关考试,那些已经考中进士的人也可参加制科考试。北宋名臣富弼本想参加进士科考试,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不料赴考当年岳父晏殊担任主考,为避嫌只能选择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苏轼、苏辙两兄弟,本来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就考中进士,却嫌名次不够靠前,于是又参加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据宋人郎晔考证,大文豪苏轼考的应该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