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下册,2梅岭三章,课文笔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及小序,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2.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体会意象的内涵及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重点)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重点)
考点:
1.常考词:旌旗、血雨腥风、取文成仁等。
2.常考点:①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②把握诗歌中的典故。
诗歌赏析: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中, “招” “斩”两个动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招”,写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英魂召集起来的情形,空间广阔,声势浩大,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斩”,写毙敌千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牺牲后也要奋勇*敌的决心。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有什么作用?【分析典故的作用】
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答题技巧】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诗歌内容。只有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分析诗歌中的典故,理解典故的内涵。
3)分析典故与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结合点,准确把握诗人使用典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诗分别侧重抒发诗人怎样的革命精神?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①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诗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期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第三首诗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②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在基本题旨上具有统一性,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首诗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第一首诗首句问题,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