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运用典故的作用,诗句用典故的好处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4-02-01 17:20:41

查典故的基本释义,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本文所说的典故是为第二种含义,简言之就是诗词或文章等,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典故词语在诗性词语中地位独特,它以不同单字词、多字词搭配而成,兼具重构、新构特点。典故与现实相关,亦与历史相连,典故词语的联想契机,成为意象的符号,注定其内涵的借代意义。典故词语具有“简略的暗示”性能,在诗性语言活动中显示出“压缩式历史的运用”功能。“典故”指代功能的发挥,借助于欣赏者对“历史原型(史实)”的领悟而得以实现。

用典是古今诗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大家熟知的典故、典藉来说明事物,表达情感,阐述观点,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这说明用典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典故词语的分类

典故词语分类即:用事比拟事理,用事激发情思,用事感兴境界三类。

1、用事比拟事理,为借喻式暗示

如“济川舟”,典出《尚书.说命上》,以“济川舟”比拟宰相,柳永《瑞鹧鸪.吴会风流》中有“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用以祝美对方将得以施展宰相之才。“冲天翼” 典出《韩非子.喻老》,比拟贤士待机而动。贯休《遇叶进士》有“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此类典故以比拟性的压缩故事来暗示一种事理。

2、用事激发情思,为隐喻式暗示

如“楚奏”,典出《左传.成公九年》,借用楚囚操琴奏南音之“事”以激发对故国家园的一片怀望之情。骆宾王《幽挚书情简知己》有“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之句。“陇头梅”典出南朝宋盛弘《荆州记》:陆凯《赠范晔》一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赠梅之事以激发主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宋之问《题大庚岭北驿》有“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之句。此类典故以感染力极强的微型故事来激发情思。

3、用事感兴境界,为象征式暗示

“镜中鸾”,典出南朝宋范秦《鸾鸟诗序》,借“鸾鸟三年不鸣,悬镜相映,鸾鸟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之悲情事件,以此感兴不耐孤栖,向往自由,不惜以身殉志之生存境界,颇具象征色彩。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三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之句。“易水风”,典出《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众皆白衣冠送荆轲至易水上,垂泪泣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情事萦绕凄绝之悲剧气氛,颇具为正义慷慨赴难之感兴境界。唐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之二有“衣忆萧关月,行悲易水风”之句。“刘郎”典出南朝《幽明录》刘郎、阮肇天台山遇仙记,以神秘的生命氛围感兴出一片超现实境界,给人以纯爱、善美与自由相结合的至美遐想。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一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之句。此类典故大多以其内涵情事的奇异神秘性,语义感发极具原型象征之功能,寓意超现实永恒至真的生命境界。

二、典故词语的构成途径

1、从典故化情事中抓“关键词语”

即于典故中选取关键性词语,代替故事情节,对典故情事进行微缩,从而使关键词语演变为典故词语。如“樵风”、“兰兆”、 “星槎”、“灞桥月”、“十二楼”“梦草池塘”、“胡笳夜月”等;例举“胡笳夜月”,典出《晋书.刘琨传》“刘琨夜奏胡笳,驱散胡骑”之情事。其关键处在“胡笳”与“夜月”二词拼合所造就的悲慨苍凉之境界,极易诱发深宵荒野背井离乡者怀念家园亲情、倦怠人生争夺之情绪,蕴藉攻心为上的人性感发寓意。李曾伯《沁园春.庚寅代为亲庭寿》中有“羽檄秋风,胡笳夜月,多少勋名留汉关。”以刘琨比喻鸿禧主人,暗示其当年边功,十分贴切而富韵味。

2、于典故化诗句中选择“典型词语”

此类典故为数众多,即前人诗词被后人化用,传之久远,成为一种文化情结,关乎此类佳句之情景亦会变成典故,如果于中选择颇具意象感发功能的词语代表全句,则构成又一类典故词语。此类典故词语直接于诗词内提取,如何取材,当遵循其原则要求:一是构成诗句的词语,以寻求最显具象化的实字为本;二是具象化的实字,以最具兴发感动之魅力者为本;三是最具感兴魅力的实字在原句中拼合成的意象体,以最能体现诗句的意境者为本。如“飞光”、“心曲”、“灵涛”、“征鸿”、“丁香结”、“易水寒”、“白云乡”、“临歧恨”、“巴山夜雨”、“西风残照”、“人面桃花”、“云窗雾阁”、“枫叶荻花”等等。例举“丁香结”,典出李商隐《代赠二首》之一:“楼上黄昏*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结指丁香丛生的花蕾,形似一团难解的紫结,渗透出一缕言说愁绪凄苦,忧思郁积难消之情味,诗性生命力极强。陈垓《满江红.忆别》中有“愁绪多于花絮乱,柔肠过似丁香结。”借“丁香结”表达愁肠之郁结。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中有“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词人情之所至,欲罢不能,直接取用李商隐全句,用以隐喻主体百感交集之“清愁”,神来之笔,玉乳天成。而蔡森《念奴娇.当年豪放》中的“茂绿成阴春又晚,谁解丁香千结。”更是将丁香结化开取用,喻愁苦之情难解。此类构词技法,较其它类别典故词语构筑,易于临摹掌控,今人当刻意仿效。

3、从意境感发点上寻求隐喻词语

即选择意象词语合成典故词语。此类意象词语无论是言说典故化情事的“关键词语”,抑或提炼典故化诗句的“典型词语”,只要具备意象化功能,均可选择并作有机拼合,形成隐喻词语。其关键在于词语的选择与相应的拼合应集中于意境感发点上,并为强化意境之感发而发挥作用。此类典故词语可按一定原则在前述两类典故词语中自由选择,错综拼合,其选择与拼合的自由度极大,形成的词汇数量惊人。如“逝川”、“冷枫”、“梦草”、“天骄”、“梅驿”、“一叶秋”、“王孙草”、“西州梦”、“碧云暮”、“霸陵雪”、“梧桐秋雨”、“长笛倚楼”、“陇水呜咽”、“长安乱叶”、“舟横野渡”、“佳人空谷”等等。此类典故词语的构筑偏重于在意境感发点上作寻求与定位,其意境感发功能成为词语构筑追求之主要目标。如“一叶秋”典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其语浓浓地散发出一层寒冬岁末将至的意境氛围。唐人在其意境激活点上,借助“叶落”与“岁暮”之间的关系引申出“一叶知秋”、“一叶惊秋”、“一叶鸣秋”等典故词语。但其词语构筑上过分关注“叶”与“秋”外在的逻辑推演关系,是其词语构筑之缺陷。基于此,故后继者将“知”、“惊”、“鸣”略去,使“一叶”与“秋”之间的逻辑关联让位于对等原则,组合成“一叶秋”,借助二者内在的感发功能形成隐含关联,成为意象化典故词语。此类隐喻词语,颇受诗人亲睐。如钱起《长信怨》中有“长信萤来一叶秋,峨眉泪尽九重幽”,借“一叶秋”渲染冷宫之凄凉。杜牧《留题李侍御书斋》“独立千峰晚,频来一叶秋”,以“一叶秋”点明季节,凸显晚秋色彩感。此类隐喻性典故化诗句在意境激活点上组合词语时,当尽可能选取意象化实字,而把其它感兴功能不强的实字和虚字删除,在求得原诗句高度微缩的原则下完成其典故词语的构筑。

4、在精神托寓物上定“借代词语”

典故词语中有一类构筑途径是借代。借代词语内涵的微型故事作为某中精神的托寓物,附着其物质外壳的借代词便成为拥有借代功能的典故词语。以精神托寓构成的借代类典故词语,大多以平实的词语组合予以呈现,如“天骄”——剽悍民族之魂的托寓;“沉湘”——刚直不阿以身许国之忠的托寓;“沧州”——红尘归隐之意的托寓;“桃源”——幻求乐土之梦的托寓;“燕丹客”——捍卫正义慷慨赴难之真的托寓;“苏武节”——固守节操坚贞不屈之心的托寓;“纫兰为佩”——品德高洁之德的托寓;“高山流水”——知音相求之美的托寓;“越鸟南枝”——依恋故乡生不忘本之情的托寓,等等。例举“桃源”,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为“人间乐园”之借代已是家喻户晓。“桃源”一词除“文化遗存”外,尚能唤起追询“桃花源头”之悬想,引人遐思,其使用频率远较“武陵源”为广。如王绩《游仙四首》之三有“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中有“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燕丹客”典出“荆轲易水别燕太子丹入关中行刺秦王壮怀殉命”之情事,其诗性功能借微缩故事提供的文化情结得以实现。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中有“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构筑借代性典故词语,其决定性条件取决于借代词语内涵的微型故事对于与之托寓的精神内涵之间相互印证的贴切、生动及深刻程度。

三、典故引用的内容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1、点化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杜甫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为点化或化用。*《贺新郎·读史》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其中“人世难逢开口笑”句语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原诗为:“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2、引用历史故事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出自《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这首诗引用了子路的这个故事。

3、引用神话这里举一首笔者的词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引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据西汉著作《淮南子》中所说,是因为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4、引用传说故事

再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上句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然忘记自身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己仍然是庄周,却不知道蝴蝶的去向。下句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其魂化为鸟,暮春苦苦啼鸣,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四、典故引用的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共有三个地方运用了典故。

其一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其二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其三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想要为国*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从本例可看出,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既典雅生动,又含蓄有致,为诗文增色。

例2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诗句明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闻笛赋”典故出自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1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尾联中暗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李白、屈原“同是天涯沦落人”,令人同情,揭示出冷峻而残酷的社会现实。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例2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是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3、化用典故

化用典故,即诗词引用的典故,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微妙加工改造,或改变原意,或另释新意。

例1

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首联写先主庙堂威势逼人,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感叹后主亡国。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后主降魏后,“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在此,诗人化用了典故“乐不思蜀”,不但表现了着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无奈与叹息,而且也暗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

例2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在皖南事变后,*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化用典故应用较多,一般可以分为用事、用句和用词。

(1)用事

就是把典故故事提炼成诗句,借以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或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用事最常见的是咏史、怀古之类的。

如李白《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这首诗写于李白作为永王李磷幕僚时写的,当时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永嘉,这是晋怀帝的年号,这一年前汉刘曜攻陷京都洛阳,天下大乱,以此来形容安史之乱,非常贴切;二是谢安石,就是谢安,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谢安东山再起,大破苻坚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本领的将领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愿望。

如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一首怀古诗,用典是最常见的。此诗中几处用典,都是与屈原有关,借之来怀念屈原是非常自然的事。

(2)用句

就前人典藉中的句子,引用到自己的诗中。如苏轼的《送人守嘉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这是直接引用,前两句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原句。嘉州是现在的四川乐山县,李白当年写《峨眉山月歌》是经平羌江而下写的诗,平羌江于乐山县流入岷江。于是苏轼在送友人去嘉州的时候,自然想到李白的这首诗,进而引入诗中化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是比较恰当的。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套用前人句子的一种方式。南朝苏子卿《咏梅》中有:“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王安石进行了修改化用。

又如*《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诗中化用了杜甫的《丹青行》中的:“英姿飒爽来酣战”之句。

(3)用词

就是把典故故事中前人的文句,缩简为一个词语用在句里。

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词中“请缨”典出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敌报国。词中通过化用,显示了岳飞*敌报国的决心。

如*的诗:“大江歌罢棹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这首诗里通过词语化用了四个典:一是“大江歌罢”,让人想起了苏轼的《赤壁怀古》;二是“面壁十年”,让人想起了达摩面壁十年的典故;三是“破壁”来自神话传说,南北朝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从不点睛,说是点睛就会成真龙飞去,有一次别人促其点睛,结果龙真的破壁而去;四是“蹈海”,战国时鲁仲连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说如果不能实现,宁可“蹈东海而死”。

4、正用典故

正用典故指正面运用典故,作用为通过典故的表达表达出了自己所说。

例1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例2

唐.李益《边塞曲(其二)》:“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伏波”句:指后汉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定远”句:定远是指后汉的定远侯班超。他久驻边地,年老思归,上奏折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趁活着的时候能够进入玉门关。这句的意思是:既然要决心守边,何必一定要生入玉门关?“莫遣”句:只轮意为一只车轮。《公羊传》:记载秦军大败时,败得“匹马只轮无返者。”这句的意思是要全部歼灭敌人。海窟:泛指敌人的巢穴。海:指湖泊。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正用典故。“一箭射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一箭”是象征性的说法,意思是为了确保国境的安全,仍然要在那里留下代表国防力量的一箭。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 故原意,也是正用典故。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4、反用典故

反用指反原典故之意而用之,作用为更显作者态度,意味更加浓厚。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产生意外之效果。

例1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尤其句末反用典故,更显作者态度。《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而文中末尾句“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这一典故,变成海鸥不怀疑自己,暗示出作者的态度:与世无争、与人无碍、无欲无求,这样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作者呢?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例2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在游记《游沙湖》中写了这首词。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尤其“休将白发唱黄鸡”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本借“黄鸡催晓”表现消极悲观之情绪,“乃嗟老叹衰之词也”。苏轼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例3

苏轼《次韵答孙侔》:“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人赋落英。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伺渊明。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典故“倾盖”出自《孔丛子·杂训》:“子思曰:吾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倾盖,是指车的伞盖。两车在路上相遇,车上的人要停下交谈,两车的伞盖会靠在一起。通常用来指两人初次见面。

前一则是子思回忆自已曾经跟随孔子去郯地,在路上遇到了程子,两人停下车,相谈甚欢,聊了一天才分别。临别时孔子还命子路送了礼物给对方。

第二则是邹阳上书时,引用了一段谚语,谚语说,人与人交往,有的朋友认识一辈子还不了解对方,而有些人刚见面,便如故人相见。所以,与人交往,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二人是否相知。如果二人能相互了解,即使初次见面认识不久,也会非常亲切。

孙侔与苏轼并不相识,但因感佩苏轼为人,寄诗给苏轼,苏轼收到诗以后也很感动,次韵一首作为酬答。此诗的尾联便活用了“倾盖如故”的典故。通常形容二人友情亲厚,莫过于一见如故了,而苏轼反用典故,便能使意思更深一层:即使二人倾盖如故,也还是需要见面认识一下才能论交,而他与孙侔过去不相识,未曾见过面,现在只凭千里寄书一封,也能互为知音人,就比倾盖如故更高一层。

总而言之,典故运用恰到好处,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用典也不可过于随便。要注意:一要用得自然得当,忌生搬硬套;二是精而勿滥,用得过多,成了典的堆累,那就是说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声音了;三是要熟不要生,忌用生癖的典。别人都不知道的典,用了白用,不能说明问题,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