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引用典故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4-02-01 17:02:30

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命题角度,主要有梳理概括情节结构、分析情节作用、赏析情节手法。

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引用典故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

一、梳理概括情节结构

1、含义: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就是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训练中就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从时间节点、地点变换、对象转换、事件发展等角度分层。概述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关键是把握情节的发展变化,组织语言时,各阶段的表述形式要一致,简洁且明了。

2、答题技巧

(1)按小说叙述、情节发展的顺序梳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2)按线索梳理。先找出线索,然后梳理出线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3)抓住场面梳理。一般一个场面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二、 分析情节作用

1、含义:分析情节作用题型,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要着眼于全文,侧重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2、答题技巧

(1)开头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般开头

a.开门见山,点明题旨;b.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c.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设疑开头

a.造成悬念,引出下文;b.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写景开头

A.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b.渲染气氛;c.烘托人物心情。

(2)中间情节的作用

①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②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伏笔。

(3)结尾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c.突出人物形象;d.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的结尾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b.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欢喜的结尾

a.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b.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尾

a.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4)答题步骤

读懂题意,明确方向

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某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需要自己理解转换,确定方向。

联系原文,多角度思考

要联系各类情节(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不同作用,同时,注意联系原文,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

分点概括,梳理答案

为了能让阅卷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采分点,遇到类似题目可以采用分点作答的方式。

三、赏析情节手法

1、含义:“情节手法”也叫“叙事艺术”,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和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等。

2、答题技巧

(1)叙述人称的类型

第一人称,即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

第三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人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2)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简单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写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村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菜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叙述顺序

顺叙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脉络分明,叙述完整。

倒叙

先写结局,再按事情发展顺序从头开始写,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插叙

丰富基本事件以外的内容,删除不会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只能在篇中。

补叙

对基本事件的补充和解释,删除影响情节的完整性,篇中和篇末皆可。

平叙

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4)答题步骤

读懂题意,明确手法

从题干要求出发,快速识别情节手法。当然,要准确识别情节手法,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找准角度,分析运用

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时,要回到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进行阐释,语言简洁。

阐述效果,分点概括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表达效果,主要分析对小说主题、人物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最后,简洁概括,分点作答。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