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既是伴侣也是食材。这大概是现阶段社会对“狗肉问题”最客观公正的定义。
不过短短几个字显然无法消弭争议,不同观点的碰撞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这个问题先贤们早在“百家争鸣”时便已讨论。
今天我将以宋徽宗禁食狗肉的事例,与大家探讨传统文化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一、禁食狗肉
狗作为伴侣动物满足了许多人的精神需求,近年来地位大幅上升,但以前它们大致只有看门、打猎两种用途。
看门不是非狗不行,中华文明作为农耕民族打猎需求也不高。
所以历朝历代大致都很珍惜重要生产资料牛,对狗的态度则是放任自流。
吃也可,不吃也可,养也行,不养也行,朝廷从不干涉。
从这个角度看北宋算是开了历史先河,事情的经过也很简单。
根据《曲洧旧闻》记载,公元1102年左右宋徽宗突然下诏全国禁食狗肉。
抚琴图,抚琴者为艺术皇帝宋徽宗
这位以艺术著称的皇帝对狗没什么特别感情,但是十二生肖他属狗。
官员范致虚据此上疏:
“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
宋徽宗也不是什么明君,听到这个说法为求平安自行加码,要求全国不得屠狗。
消息传出后几乎像捅了马蜂窝,作为朝廷后备力量太学生们群情激奋。
大家聚众抗议,甚至公然抬出大义名分逼迫皇帝。《曲洧旧闻》记载曰:
“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生戊子年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
这句话相当重,当时的背景宋徽宗处处效法宋神宗,扬言要将变法进行到底。
太学生的理论是既然要效仿先帝,宋神宗属老鼠也没禁止民间养猫!
你不让大家吃狗肉是不是想更改朝廷方针纲领?这样下去简直要沦落到“不孝”的地步啊!
虽然严格意义上太学生们的逻辑完全讲不通,不过重要的不是论点而是态度。
宋代狗肉属于上不了席的食物,太学生肯定是尝都不会尝的。
苏轼在《记徐州*狗》中就曾提到了自己与某司法官的辩论。
起因是他在官府酒席上看到了狗肉,认为这很不尊重人。所谓:
“(狗)死犹当埋,不忍食其肉,况可得而*乎?”
孔子曾经把死掉的狗埋葬了没有吃,所以我不能在官方宴会上看到狗肉。
苏轼讲的有没有道理不重要。
重点是既然禁令对自身没有半点影响,太学生们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