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一篇文章,我们详细讨论了什么是生食和它的优缺点,这次我们主要详细讲主人该如何准备生食的材料以及在喂养狗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生食对狗狗也好处很多,但是采用这样喂养方式的主人还是相对比较少。有的人就会困惑该如何去准备以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情,因此探讨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的意义。
首先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生食就是代表生肉,其实真正健康的生食应该要包含生肉、肉骨头、器官肉和蔬菜。这些食物都要控制相应的比例,才会对狗狗的身体更好。以下是关于生食的喂养指南:
生食喂养指南主人在准备生食的过程中,材料的大致比例应分为:
70%的肉、肌肉、韧带、脂肪
10%生骨头
10%蔬菜
5%肝
5%其他器官
肉类中富含磷,骨骼富含钙。生肉可以选择鸡鸭牛羊肉,也可以是猪瘦肉和鱼肉。鸡肉和红肉中富含蛋白质,还有Omega-6脂肪酸,这些都对狗狗的皮肤、毛发和骨骼有很大的好处。如果喂猪肉或鲑鱼,一定要在喂食前冷冻肉两周,以降低寄生虫的小风险。
器官肉不应该超过食物总量的10%,其中5%应该是肝脏(牛肝的营养水平最高),还可以是肝脏、心脏、肾脏、大脑、肺、胰腺和脾脏等器官肉。
蔬菜可以选择一些高纤维的品种,例如南瓜、菠菜和羽衣甘蓝,或是胡萝卜、秋葵和生菜等。
永远不要喂狗狗吃任何类型的煮熟骨头,因为骨头煮熟后会变得更硬更脆,对狗狗来说很危险,因为骨头会碎裂并刺穿食管或肠胃。生骨头比较柔软,容易弯曲和消化,狗狗的胃部条件也非常适合消化生骨。
避免喂食像牛的指关节骨、椎骨等骨头,因为它们的结构对狗狗的牙齿来说过于密集和危险。
狗狗每顿需吃多少生食?狗狗进食的总量要按它的体重来换算,每只狗狗每天的进食量为:体重数*2%~3%。以下表为例,30公斤的狗狗,应每天进食约600的生食,那就是420克的生肉,60克蔬菜和60克生骨头,各自30克的肝脏和其他器官肉。
最初,当将狗狗的饮食转变为生食的时候,我们建议从2%体重的数据开始,按以下的方式来分配每天的餐数:
不足4个月的幼犬——每天分成4餐或更多餐
对于4~6个月大的幼犬——每天分三餐
超过6个月大的狗狗——每天分两餐
一旦你的狗已经吃了2~3星期的生食,并且大便正常,没有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状况,那么1岁以上的成犬可以逐渐改为每天只进食一餐。生食对狗狗的消化更好,但是一开始它们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会有轻微消化不良,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主人在喂养的过程中也可以灵活的调整,如果发现狗狗总是吃不完食物,或是总是吃不饱,都可以或多或少调整食物的分量,但不要偏离标准比例太多。想要知道狗狗是否吃饱了,可以通过触摸它的肋骨来判断,如果双手触摸能感受到它有饱胀的感觉,且能感受得到肋骨,那就是吃饱了。如果腹部陷下去,且肋骨触感清晰,就代表没吃饱。
狗狗吃生食的注意事项:1.主人在准备食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食材的新鲜度,否则狗狗的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如果一次就将一天的分量做好,需要分成三餐的话,那记得将食物放在冷藏柜。
2.食材要经过清洗和处理干净后才能给狗狗吃,生食可能带有很多血水,所以在狗狗进餐前后,主人都要将狗碗洗净,避免它发臭、滋生细菌。
3.如果狗狗一开始吃干狗粮,在过渡的时候,最好不要让狗狗混吃生食和干狗粮,可能会导致它消化不良和腹泻。
4.喂食生食的过程较为复杂,主人需要挑选、购买、制作食材,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所以要事先做好准备再去实施,否则频繁更换喂养方式会让狗狗不适应。
5.生食富含高蛋白质和高脂肪,对狗狗的身体有益,但如果主人不带它锻炼身体,可能会导致它发胖,所以吃生食的过程中,主人要让狗狗有充足的运动量。
每样事物都会有好坏两面,关键在于主人更看重哪一面,生食固然有它的缺点,但它的优点却非常多,所以只要主人用心去研究和准备,狗狗适应之后,相信会对它的身体更好。
科学养宠,上巨小萌。每天不间断养狗知识解决你的疑惑,实用有效的狗狗训练小技巧,帮你更好养狗。
参考文献
1. Freeman L M, Chandler M L, Hamper B A, et al.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raw meat–based diets for dogs and ca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13, 243(11): 1549-1558.
2. Laflamme D P, Abood S K, Fascetti A J, et al. Pet feeding practices of dog and cat ow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08, 232(5): 687-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