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昌邑
【地名由来】
昌邑市,古称鄑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本齐之都昌邑,汉因置都昌县。唐朝时,称北海。宋建隆三年(962年),称昌邑,以邑在汉之都昌城,故名。1994年6月10日,撤销昌邑县,以原昌邑县的行政区域设立县级昌邑市。
昌邑风光
昌邑市属于潍坊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潍河下游,莱州湾畔,介于北纬36°25′-37°08′,东经119°13′-119°37′之间,东与掖县、平度县以胶莱河为界,南与高密县、安丘县毗连,西与潍坊市坊子区、寒亭区为邻,北濒莱州湾,属市域总面积1578.7平方公里。昌邑市属环渤海经济圈,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和中国溴·盐之乡。
【寻欢昌邑】
"昌邑"这个地名并不孤单。我上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位昌邑的同学,来自昌邑村——巨野县大谢集乡的一个村子。
除了山东的昌邑县,国内还有山东省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后昌邑村;吉林有一个吉林市昌邑区;江西还有一个新建县昌邑乡。叫昌邑的地名从东北到华北再到长江以南都有分布,这也是一个奇景了,那么,它们有何关联呢?
昌邑地名主要有两个源头,其一为秦朝设置的昌邑县,其二则为北宋设置的昌邑县。
秦朝设置的昌邑县秦朝设置的昌邑县,治所在今巨野县前昌邑村、后昌邑村一带。从这个源头衍生的地名有:昌邑县(秦置)、昌邑国、昌邑村、昌邑乡。
1、昌邑县(秦置)汉字"昌",在汉语中主要有两种释义:一是兴旺、兴盛,二是正当、美好。在古代汉语中还有日光之意。汉字"邑",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指侯国、国都、京城、封地、城市、县城、城镇等。以汉字"昌"和"邑"合成为"昌邑"作为地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公元前220年,在今巨野县城东南近30公里处的前昌邑村和后昌邑村一带设置昌邑县,昌邑之名由此而始。汉因秦制,西汉的山阳郡和东汉的兖州刺史部皆治所昌邑县。从三国至隋唐期间,昌邑县多次撤销、合并、复置。625年(唐高祖武德8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2、昌邑国昌邑国旧址
西汉时期的昌邑县,一度被升格设置为昌邑国,治所仍在秦置昌邑县的原址,国辖今巨野、金乡、嘉祥、鱼台、沛县等地。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设立,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撤销。昌邑国存在了24年的时间,这也是昌邑历史上最高一级的政权组织。
3、昌邑村今巨野县的前昌邑村和后昌邑村,是历史上昌邑县和昌邑国政权机构所在地。在这一带地下,有一座古城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经发掘考证,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昌邑古城。昌邑城池始建于秦,成于汉。《山东通志》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城址上分布坐落着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由此可见,昌邑村与秦代设置的昌邑县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4、昌邑乡新建县昌邑乡
在江西省新建县的东北部有一个叫昌邑的地方,与鄱阳湖相连,它是新建县的一个乡镇。这个乡镇的名字源于西汉时期的昌邑王。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髆,公元前97年被封为昌邑王,建都也在秦设昌邑县的原址。刘髆当了十年昌邑王去世,公元前87年,只有5岁的儿子刘贺承嗣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刘贺印章
北宋设置的昌邑县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病死却无子,刘贺意外地当上了皇帝。这个年仅19岁的新皇帝带着200多随从进京后,花天酒地,淫乱无度,即位27天内,干了不少荒唐事,将皇宫闹得乌烟瘴气。辅政大臣霍光见他不堪重任,将其废黜,遣返昌邑。时隔11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刘贺到豫章郡海昏县就国,后来在那里去世。因为刘贺原来是昌邑王,所以当时的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昌邑",这个地名沿用两千多年未变。据《新建县志》记载,海昏国的原址就在新建县昌邑乡游塘村,当地居民仍然称之为"昌邑王城"。
北宋设置的昌邑县,治所在今昌邑市中心城区。从这个源头衍生的地名有:昌邑县(宋置)、昌邑市、昌邑区。
1、昌邑县(宋置)北宋初年,当巨野地盘上那座曾经辉煌的城池衰落为默默无闻的乡村小镇时,在它的东方,又有一个昌邑应运而生。据《宋史》和南宋史学家李攸所著《宋朝事实》载,宋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设置昌邑县。962年,是一个起点,新的昌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此昌邑较之彼昌邑,定名虽然晚了1180多年,但这里的历史文化却十分久远。春秋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齐国开始在这里设立政权机构,建设邶殿城邑,并作为齐国的别都。邶殿后改名为都昌。都昌成为当时齐七十二城之一。西汉时曾设置过都昌国。宋初定名昌邑县后,自金、元、明、清、民国至当代,昌邑县的隶属虽经多次变化,但名称始终没有改变。昌邑县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2、昌邑市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昌邑县,以原昌邑县的行政区域设立县级昌邑市。从此,昌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3、昌邑区吉林市昌邑区的名称源于山东省昌邑县。据徐、孙、李三姓宗谱考,清朝乾隆初年,山东昌邑县徐家官庄、下西营庄、李家郜庄等地的饥民,逃荒来到了吉林城东空无人烟的地方安家落户,随后昌邑县的乡亲相继来投,人口渐增,从而形成屯落,聚落者为纪念家乡称此地为昌邑屯。1936年成立吉林市时,沿用昌邑屯为昌邑区。以后,昌邑区的沿革和隶属几经变化,但"昌邑"之名一直延续至今。昌邑区地处吉林市中心,人口70多万,是吉林市的四大城区之一。
【历史沿革】
古代
据北孟乡千戈庄出土文物考证,属,这里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事生产活动。
,其地属青州领域。《史记·夏本纪》载:"海、岱惟青州。"即泰山以东至海是青州。
,为地。
,昌邑市有鄑、密、邶殿、都昌和棠乡。
,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灭纪后所置,以作别都。故城
在今中学、师范、医院一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其处曾名古城,今西有村名辛弋(原新郭),北有村名城后,系城郭之所在地。
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归。置县,属胶(又说齐郡)。今饮马以南之地区属。
,都昌、密乡、平城、胶阳曾为侯国,后国除为县,属北海郡;又置下密,属。
,属。汉末,率转战县内,御黄巾军屯兵于都昌。《》载:"袁谭据青州,功北海相孔融于都昌,融败走东山。"
,都昌、下密 属青州北海国。
武帝()元年(公元265年),两县归晋。初属,太安后属齐郡。密乡及其以南之地区为城阳郡淳于县地。怀帝四年(公元310年),战乱,邑归汉()。
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建都(今南京)后,先后归(公元323年)、(公元356年)、(公元370年)、(公元387年)和(公元399年)所有。八年后(公元383—387年)和击退两度归。
,被废,寄治青州。时,自青州还故治,属北海郡。徙置于今昌乐市。
七年(公元587年),置。故址在县城西南二十里,浮糠河(今瀑沙河)东岸,南逄乡内。属潍州。
初,置訾亭、华池、胶东、平城和下密,寻省入北海。
,北海县地,先后归(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946年)和(公元960年),隶属同唐。
,据《宋书·地理志》记载:"三年(公元962年),经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县由北海唐安乡析置。三年(公元965年),改属潍州。县城亦移于昌故城东另建。
五年(1127年),归。属山东东路潍州。昌邑市建有到莱州、密州和潍州的交通孔道,沿道立寨多处。
,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
十年(1377年),省入潍县。二十二年(1389年),复置。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有北部滨海设渔儿镇(今渔尔堡)巡检司。十三年(1640年),县城改建,易土为砖。始行隅、社制。
初,属莱州平度州。十二年(1734年),改属莱州府。三十四年(1908年),设四隅、四乡、一0六社。二年(1910年),改行区的建制。
近现代
二年(1913年),裁府。属胶东道,设十个区。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胶莱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2日,日军占据县城后,国民党县政府迁移今流河乡旗杆元家。1938年属鲁南道。1938年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流亡平度、高密等地。属第十三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属莱潍道。胜利后消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直辖县境北部地区,属胶东区西海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改属清河区清东专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与潍北县合并,名昌潍县。属渤海区第五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复分,改属胶东区西海专区。8月,原昌邑第十区划入平度和高密,又分置该县。辖今宋庄及其以南之地区。分出昌南县后,辖今围子镇和南逄乡以北地区,分设十二个区。1945年改属第十七行政专员公署,县政府与专员公署驻流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政府机构由马渠移驻县城。属西海专区。初为昌南行署,十月改建县人民政府,先后驻西郭家庄子、北孟和饮马。设十二个区,属西海专区。
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
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并入,设十四个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改建四镇二十一乡;同年9月,成立十五处人民公社。
1967年,昌潍专区改名昌潍地区。
1983年8月,公社改建乡、镇,有一镇十九乡。
1981年,为。
1983年,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昌邑隶属不变。
1994年,经批准撤县设市,,暂时由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