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本想解释,本想质问,但没有人聆听。有人拍着他的肩膀,告诉他世界就是这样。
以上三处情节设置,都在告诉观众,小丑面具背后的那个活生生的人——亚瑟,时刻身处一个被“禁言”的生活状态。
被陌生人打断,让他的善意被打碎;在咨询时,心理医生根本不会认真听他讲话;工作中“被陷害”,有人拍着他的肩膀,告诉他世界原本就是这样。
被打断、被无视、被动接受而无法反抗,意味着失语。
为什么小丑要去做“喜剧演员”?
因为喜剧演员可以自由说话,可以自由表达,可以用幽默的语言让别人不再无视自己。
但小丑的喜剧“事业”注定是失败的,一个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根本无法表达。
失语的人,也是被欺者。
其实片中,欺负小丑的人有很多,欺骗小丑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就是他自己。
小丑亚瑟的母亲,怀了托马斯韦恩(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父亲)的私生子,最终被特权压制,雪藏了这段丑陋的过去。
亚瑟的母亲从此被定义为精神失常的人,同样是失语者。
因为心生怨恨,儿时的亚瑟一直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施暴的人。从原生家庭来看,看似小丑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其实,小丑一直与暴力和欺骗如影随形。他的母亲就是施暴者和欺骗者。
同样,亚瑟也在自我欺骗。
当一切看似还过得去时,有一份喜欢做的小丑工作,有喜剧演员的爱好,有稳定的住所,有关心他的人,甚至可以拿到抗抑郁的药,生活就还能勉强继续。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没有崩塌”之前。
“没有崩塌”前,小丑在意淫中爱上了他的女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