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近几年大热的都市剧《欢乐颂》、《都挺好》、《安家》中,你都能看到旧时代家庭重男轻女的情节设计,虽然能靠着剧情冲突拉动收视率,但从电视剧和编剧行业的发展角度看,极不良性。
十三郎这种宁死不肯向世俗妥协的编剧精神,似乎仍是“死路一条”,要想活下去,就得“媚俗”。
其实在上世纪,内地编剧的地位和话语权还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翻看那时候的华语佳片,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不少作品都是改编自小说,且小说作者本人会亲自进组参与编剧。
比如莫言、刘恒、王朔、刘震云的一系列小说,他们的原著小说保证了电影讲好故事的基础,拍摄时他们亲任编剧也确保了电影剧情不脱离原著精神,导演只需负责影像化即可。
当然合作的导演也足够尊重、认可、倚重他们,他们也能和导演互相成就,最终共同造就华语影坛的辉煌。
可惜随着这代作家老去,编剧行业的困局就暴露无遗。
张艺谋近年来也频频被质疑“讲不好故事”,在去年的平遥电影展上他也谈到了这一话题,清醒地表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大问题是缺少好编剧,“没有好剧本,根本无法动手”。
如今演艺圈依旧盛行将热门小说IP影视化,乍看之下是优良传统,但掌控这一切的已经变成了商业资本,编剧和演员都是提线木偶,小说原作者面对着生产流水线也只能无奈观望,寄希望于资本“用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