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按照计划,本篇原本是回忆录上部的倒数第7篇,由于母亲的突然去世,我特地将这篇赶出来并插放在前面,以寄托我们儿孙们的哀思。)
2015年5月6日,是我回国的23天,87岁的老母亲终于还是没有再次创造奇迹,在母亲节前3天结束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升天堂找父亲去了。
大哥电话告诉我妈妈去世的消息时,我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甚至欣慰的,因为老太太晚年身体多病,吃东西很少,全身多处骨折过,小脑萎缩引发多疑、暴躁、不讲理等等老年精神方面的毛病,特别近几年来,除了住院就是在家中卧病在床,顶多天好了让保姆用轮椅推着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甚至是在受苦受罪,对她老人家来说,走了确实是个解脱。最后日子里,由于体力不支并插着鼻饲管,我们说话可能她能听懂,而她好不容易说出的几个字也是严重含糊不清,致使我们之间的交流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她不甘心的眼神和眼角溢出的泪水传递出一个信息,她在临终前还惦记着她的儿孙们。
按照四川老辈传下来的风俗,人走了后要停放三天供亲朋好友祭奠,然后火化。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老天爷的慈悲,停放母亲遗体的房间与6年前父亲的是同一个房间,火化母亲遗体的炉子与父亲的也是同一个。更让人产生无穷联想的是,父母亲火化的时候,凌晨的天空中都飘洒着细雨,据当地人说,老人走的时候下小雨是个吉兆,是老人们爱怜儿孙并为他们祈福呢。
母亲节前3天,我们三对半儿女(我妻子在昆明照顾另外两个老人)开着两辆车把母亲的骨灰盒送到巴中将帅碑林,与6年前安睡在青山翠柏之间的父亲合墓一处。
将帅碑林管理处的同志很是帮忙,一应准备都在我们到达之前办理妥当,相关程序也很顺利。我们面对父母墓穴三鞠躬,我给父亲点了两支烟,姐妹们在烧纸的时候也说了好多祝福的话,其中“爸爸妈妈你们终于又团聚了”是大家的心声。
巴中将帅碑林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讲的红军墓地或烈士陵园。巴中将帅碑林在四川甚至西南三省名气很大,因为巴中是老区,周围好几个县市都是红四方面军将士的主要参军地和退休养老地,他们去世后骨灰都有专门的墓穴,其中不少人还有纪念碑,所以被称为将帅碑林,不仅很多四川籍老红军骨灰安放在这里,全国各地不少老红军的骨灰都送到这里。据说最后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
巴中将帅碑林的倡议者、赞助者和建设者们实在是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并惠及子孙的大好事。将帅碑林今天可以供老红军的子孙们祭奠,今后还将千秋万代被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祭拜缅怀,而这种祭奠和缅怀,将成为继承光荣传统、接力振兴中华的极好教育素材。开始爸爸妈妈说要把他们的骨灰存放在将帅碑林的时候,多数子女都不同意,因为那时候没有高速,山高水远不利于儿孙们的祭奠,但当老大老五去巴中实地考察后才明白,坐落在青山之巅、面向大河的将帅碑林,端的是好山好水好风光。
母亲去世后,大哥发来一份母亲的生平,我才发现我对母亲的了解是那么的不全面,于是把母亲生平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以为纪念和缅怀:
赵多林同志1928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刺线街的一个普通家庭,1949年5月进入部队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十军、川南军区、乐山军分区等单位任见习参谋、参谋等, 1954年9月转业,先后在乐山县户管局、绵阳县县委办公室、绵阳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工作,曾担任绵阳县城关镇人民医院副院长、南充市北城街道办事处妇女主任等职,1984年4月退休。
记得以前姥姥谈起过母亲的童年,说姥爷走得早,6个孩子先后夭折,兵荒马乱之中只剩下我母亲一根独苗,于是从小就被姥姥娇惯。母亲也争气,从小就要强,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下就跳班到了六年级,并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父亲的脾气、性格、经历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像极了,甚至我们的家庭也酷似石光荣的家庭。母亲比父亲小十几岁,也是被部队领导“分配”给父亲的。父亲工作忙,我们五姊妹都是母亲和保姆带大的。我爸脾气倔,我妈也不低头,于是俩人经常发生口角,生活了一辈子,磕磕碰碰了一辈子。但是吵归吵,日子还得继续过,而且过得比红军院的许多家都好,母亲照顾了父亲一辈子的饮食起居,直到晚年,老两口的感情依然深厚。母亲个性强,家中诸项事必躬亲,儿孙们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几乎就没有她不管的。好在除老三长期患病住院外,我们4个孩子都没给老李家丢脸,还算得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这些首先是归功于父母的教育。
母亲走了,是高寿也是喜丧。想着父母亲六年后又团聚在青松翠柏鲜花小草簇拥的花岗石双人墓穴中,一种无名的欣慰慢慢温暖了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