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从存续争优成本理性角度看,成功与失败乃孪生子,而非从属关系。因为成本代价过高,从而导致失败,而成功者则必然降低成本并追求到了胜利。因此“通乎成败之数”。因此智者以“数”计较成败。
一、人的成本理性行为
在存续争优论中,我用公式表达人们获得利益需要付出的成本是:
费效比公式=得到的利益/成本,显然成本必须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
而成本=生命*(实现存续优势地位需要付出的智慧、资本、机遇、劳动价值等要素)。
此处生命只有0与1两个值。生命可以是人的,也可以是企业组织,社会集体,乃至项目的生命。
这个公式非常简洁,也可用语言具体描述:
1、当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人们就会变得非常理性理智,并放弃无谓的争论,为了好好地活下去而选择最理性、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处理危机。否则便会因为存续争优(秀)而争论不休。
备注:人们可将公式中的死亡代替为:重大危机时,重大利益损失等要素
2、组织失序的代价时刻警惕着人类。由存续争优论知,人以争夺存续比较优势地位为导向,借助社会集体的力量,人类存续地位不仅远远高于动物们,还能不断提高存续优势地位,还是同类竞争的最有效的工具。也因此稳定的秩序成为人实现存续比较优势地位的最大公约数,也因此社会集体组织得以延续至今。
备注: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此,破坏了生物链的稳定,必然会反噬破坏者。破坏者失去了赖以存续的资源,必然无法继续维持其优势地位,从而被其他竞争者们超越。
解析:承平时期,以提高社会集体的存续优势地位为导向,发展生产,提高社会财富,降低组织运行成本,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及进行群组织间的存续争优。
而人类社会分工的细致,各行各业,从实践到理论,人彼此因争优而争论不休,这种争论代替了战斗的方式,无疑降低了存续争优的成本,也有利于集体福祉的发展,但成本理性公式及费效比公式告诉人们,在群体组织竞争的时代,需要时刻警惕集体的生存危机,因此人们很多时候能够保持理性,克服困难,维持组织秩序的有序运行。
因为人们因生理机制的不同,成长的环境的不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社会不同事件的反应有所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多彩缤纷的社会,虽然人类普遍根据为社会福祉贡献程度,评价人的优秀程度,但这需要在时间的长河中检验。比如因为科技的发展缓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竟在百年后,才对人类集体福祉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社会治乱周期
以历史周期律为案例,用成本理性定律解析之,可以非常清晰看到成败之数,治乱之势。
人因为社会集体追求并能够实现更高存续优势地位的理性从而彼此联合,形成了社会集体,而这个有序的社会秩序则以伤害性的法律制度,约束个体必须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展开争优秀的活动。否则必然以伤害性的强力措施制裁违规者。
在这个大前提下,社会运行遵循着其主体性即集体存续比较优势地位的提升,直至社会潜力被充分挖掘,而占据社会优势地位者(占优者)的存续优势地位来自与普通民众的对比,但多数时候通过对民众存续空间的挤压,实现占优者们利益的扩大。
周期律告诉人们,这种趋势会持续至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占优者们做庄出老千与民众的赌博中,暴力的游戏令人自我沉迷,为此不惜迫使他们降低生活质量,直至死亡威胁到每个人,使人们失去安全感,便开始以暴力重塑社会秩序为止。
因此从社会集体存续优势条件提高阶段,到民众的活质量普遍开始降低阶段,再到普遍民众因普遍面临死亡的威胁,而重构社会秩序的三个阶段,因人的成本理性贯穿其中,才维持了社会组织传承至今。如下曲线:
因此社会治乱周期具体三种状态主要是:
1、社会新秩序初创时,人们难得安稳生活,经历过生死危机的人们,在保证生命安全的秩序中,开始追求更优越的生活。发展生产,提高社会财富的量,提高整体存续比较优势地位,并为此展开争优活动,社会整体沿着提高集体存续比较优势地位主线发展。
2、当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被充分发掘后,占优者们之间的存续竞争难以受到限制,自身又无法达成自律。因此当民众们现有的生活、生存优势社会地位,优越的生活水平被迫降低时,社会舆论沸腾,公信力受损。因为秩序的强权性,任何挑战现有存续优势地位利益格局者都将、甚至面临丢命的风险,且此时,因为有序的社会秩序是公众的最大的福利,此时普遍仍倾向于社会的稳定。
3、因为占优者不节制,不自律地对民众存续资源的持续挤压,导致内部形势继续恶化,当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时,甚至养育成本高过人的收入时,人们选择不育,也不敢生育,人口持续减少时,临界点已经被越过,社会秩序已无法继续履行社会集体最大福祉公约数的职能,此时人心开始涣散,秩序逐渐失稳,若仓促间遭遇强敌,则会轻易溃败。
此后大量人员因为被掠夺资源而不断死亡,人们因求生本能,而采取了暴力的以命相搏而重构了社会优次地位的重构从而摆脱危局。如秦汉隋唐明清等历代的农民起义。
社会集体倾覆时,普遍的不分阶层的大量死亡,显然此时占优者们的损失远大于任何民众。“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三、国家的成败之数
如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变法适应新形势要求,而则是因为此前秦国多次被魏国打败,并丧失了河西,被魏国逼近核心之地,国家面临随时被魏国灭亡的危险,幸亏魏惠王骄傲自大,没有接受庞涓的建议,因参与中原争霸丧失了灭秦的机会,从而给了秦国变法图强的机会。而缺乏有效路线与策略的秦孝公,向天下招贤,最终成功变法成为强国。最后消灭了魏国等六国。统一了中国。
其次是南北朝时期末期,北魏高欢诛*尔朱荣家族,掌握北魏朝廷大权,有篡位之心,关中军阀不受其控制,成为高欢篡位的最大阻碍,因此高欢设计暗*了关中地区军阀领袖贺拔岳,而关中诸将面临要么投降,要么选择合格领袖与之对抗的选择,天下大乱之际,各路军阀相互竞争,此起彼伏,高欢论才,论德,论势均不能有效整合中原秩序。此时关中军阀不肯轻易授首,意图与之争优而存。
于是生死之际,他们没有通过内部在竞争选择领袖,而是将表现突出,并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并得到官方认可的,贺拔岳的副手宇文泰作为新领袖,消除内讧的危险,并在宇文泰带领下,齐心协力与高欢集团对抗,最终关中军阀建立了关陇集团,这个中国历史最为强大权贵集团。占据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社会核心地位。
四、领袖的成败之数
1)辨清主次矛盾,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领袖最重要的潜质。
这是政治上的降本提效,提高自身力量,降低成本即阻力,这是领袖的首要任务,敌人不仅指某个人而是那个集团,指那些威胁我方的各种因素,那些影响阻滞我们摆脱困局的各类因素,威胁到我们获得存续优势地位的各项因素,因处理不当,都将会成为敌人的力量。
譬如李自成面对国内局势,关外清军,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安排人到周边地区,如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继续执行没收地主官僚财富增加新政府收入,而农民们依然不纳税,不交粮。此时尚没有将广大地区的农民们全部组织起来的起义军,无疑根基不稳。此举无疑是将会地主阶级推向了竞争对手,扩大了敌人的数量,增加了自家政治阻力即政治成本,因此受到清军、南明朝廷及地主阶级的联合打击而失败。据说李自成在湖北被敌视他的地主势力*害。
2)为什么会是这个局面?谁造成的?追责与否?事关存续争优的内部成本代价问题
显然追责相对容易,但追责是有代价成本的,因为内讧会导致集体力量涣散的悲剧,无力抵抗唯有灭,历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
面对危局,此时不合格的人会被赶下台,不合格的理论会被忽略不计,不合格的组织会被更换,而国家或者民族则有可能会因此被覆灭。比如二战前,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有海洋庇佑的英国,可以用主战的丘吉尔取代张伯伦,而法国却因此灭亡。
明亡于官僚阶层,即占优者们利用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断挤压民众的生存利益,又不肯承担维持社会集体秩序,维护集体安全的责任,最终导致明亡于清军与义军的夹击。因此李自成在北方地区拷问追赃的行为,实则是追官僚阶层灭明的责,但当李自成被清军击败时,因其失去了北方地主官僚们的支持,此时又没有将广大地区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不得不离开北京,成为无根之浮萍,最终一败涂地。
3)谁能够带领我们摆脱威胁?谁就是领袖
领袖在未来会进入甚至占据秩序的核心地位,因此领袖间多在竞争中产生。如美国总统选举,如元末是各路军阀混战,争夺天下,争夺皇位,最终朱元璋胜出,开创了近三百年的明朝。如今看来,朱元璋在那时是最合适领袖。
其次,因此面对社会集体的生死存亡之际,那些追求更高社会集体存续比较优势地位,追求更优社会集体福祉,被这条思想主线所主导的组织更容易确定领袖问题,并能够将领袖之间的竞争烈度降至最低。
如我党在长征中的湘江战役后,转变就非常明显。湘江战役从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败亡的气息,人开始变得理性起来:谁能带领大家摆脱危局?谁就是领袖,而非苏联的大帽子决定一切。这直接促成了遵义会议,从此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此成本理性是成熟的,有追求的组织的理性。因此在危险时团结起来,分清敌友,降低自家政治成本,以最大力量对抗敌人,这是成熟政治家成本理性。
五、最明显的失败案例,莫过于南明小朝廷
诸王生于深宫,长在夫人手,面对起义军及清军两股力量,对内不能有效整合南方各省财阀、军阀,而并依仗那些军阀财阀,宗王们任由军阀相互厮*争夺帝位,清军来时,精壮之士几乎耗尽,无力抵抗,军阀们不但投降,还带着清军捉拿皇帝以图立功。不愿意投降的广大民众却不断遭到屠*。而比较有领袖潜力的李岩、隆武帝朱聿键均死于内讧。
南明的四个皇帝: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又均死于汉奸军阀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