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的民俗表现,民族民居怎么体现地域文化

首页 > 房产装修 > 作者:YD1662023-05-04 07:44:40

民居的民俗表现,民族民居怎么体现地域文化(1)

一 院落

邳州民居院落有单房散居,二围院、三合院、四合院、二进院、庄园、府第、居民小区等形式。

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左邻右舍也不搭山,一户一房台,界限分明,房台就是院子,这种院落在1970年前后,邳南有的村镇的近河低洼的村庄常见,为了防水防潮,用土垫起房台盖房,院落也就不垒了。1980年后这种不建院墙而居住的散居户较少。

二围院 广泛流行于邳州农村、城镇。其典型格局是正房(堂屋),过道房(走道房)。两边垒有院墙,或一边盖有伙房,一角盖有厕所。

三合院 80年代初兴起,其格局是正房(堂屋),左边(东边)和前面接联盖有过道屋和东厢房,右边(西)垒有院墙。正房有的是楼房,有的是平房,有的是起脊房。左和前面房子有的是楼房,有的起脊房,有的是平房。有正房、东西厢房、无前屋的也称三合院。

四合院 传统四面盖房形式,多为富足家庭建宅。正房(堂屋)三间或五间,过道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开在正中,迎门有照壁。也有的四合院分东西院落。迎门照壁,壁后两开通道,中为天井,通道两边设有花园或花墙,这种建宅为大四合院,如民国时期岔河的董家、燕子埠的梁家等,均为大四合院。

二进院 是将四合院的大门做二道门,分前院和后院,即两个前后连贯的四合院形式。三进院,即三个四合院的连贯建筑,有一道门,二道门,三道门等。

庄园式民居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富家家族共居的一种形式,多半是数个四合院前后左右相结合起来的格局。邳州庄家庄园是邳州民间庄园式的典型代表,清代中期建,占地百亩。整个院落是由数十个四合院、通道、胡同构成,而且四合院房屋和胡同走道等建筑式样一样,走进门外去,很难找到要去的院落和房屋,也很难走出去。据说其建筑可以防盗防匪,易防易守。新中国成立后,此院落批为党校和接待站(旅馆),1990 年初拆除。

府第型住宅 建筑格局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最后有花园,中心路两边的院落有教堂、家庙或做坊等。这种建筑邳州只可数的是康熙年间所建的新邳城衙门,但不是私人府第宅。

居民小区 居民小区为城市花园式民居建筑,有数座或十几座居民楼房组成,楼房有多家居民楼和豪华别墅居民楼,最低为三层,最高达十余层,一般为六层。居民小区有门卫、保安、购物网点、活动场地、花园、康复中心等。居民楼房面积100—120平方米,设有多室一厅,楼边设有车库。

院墙 院墙有泥墙、石墙、砖墙、水泥块墙和花饰墙数种形式。传统的院墙为秃头土墙,墙头上长满绿草,也有用麦草披在上面泥成凸脊型保护墙体的。1980年后殷实的人家墙头复盖大垄瓦或水泥盖顶。为了防盗,有的在墙头还插有碎玻璃渣子。有的用砖垒成垄脊式护墙墙帽。也有的墙檐下垒成几何图案的花墙,个别户院墙对大路口的墙上镶有“泰山石敢当”的辟邪石。

民居的民俗表现,民族民居怎么体现地域文化(2)

大门 院落大门是人和物迎来送往、举行婚丧仪式和庆典的出入地方,反映住宅的规模。大门一般设在中轴线偏左的一面或正中。大门之前设有一定的场地作为门口,过去富家府第不仅设有台阶,并在门两边装有高大的石鼓(户对)门枕和石狮子、上马石。生活好些家庭开双扇门门面;穷困户只开一扇门门面,有的安门,有的不安门,称为敞门大户。1990年末始兴建高大豪华式大门门面,瓷砖瓷瓦瓷片墙面十分壮观。

门楼 大门的门楼有多种,一种最简易的是用土坯秫秸垒制成的马鞍门楼,宽于门,高于墙,以便为门遮雨。二种门楼为脊房式“二郎担山”门楼,门墙上垒有山墙,安上 担梁和脊棒后复草。三种门楼为托板式门楼,1970年末兴起,用水泥板三块按放在门的楣墙上,用水泥粘牢固,用砖垒成边饰即成。1990年后多不采用这种建筑法。四种门楼为传统式飞檐歇山门楼,过去多为富足人家建造,是宅院模规和财势的显现。飞檐歇山门楼有单飞檐歇山、双飞檐歇山、叠飞檐歇山、十字花架斗拱和垂飞檐歇山覆顶式,门楣上有匾额或雕刻花板等。门墙上设有门当,可加横扛防盗。1990年代后,有的民居仿建飞檐歇山门楼,有红瓦、黄瓦或绿瓦,飞檐和脊瓦上有二龙戏珠和走兽。有的在门两旁又垒有开光式花墙和花窗或贴成瓷对联、瓷绘画等,显得门楼高大美观。五种,传统式门楼,也是殷实人家建造,门楼为楼式二层,下层为锁壳式大门,门上又盖成起脊式的房屋,里面设门,三面设窗,是护家守院的哨所,民国时各村庄都可以见到,是人们印象最深的门楼。50年代末拆除而后淘汰。

偏门 除大门外,有的宅院还设有偏门、后门等,门多建造圆形门、六方形门、半圆形门,多不安装木门,其门楣上多镶有“春满园”、“集祥”、“朝晖”、“康宁”等书写匾或悬匾。后门称便门,多不开放和装饰。正房前院子叫天井,二门之前叫前院,屋后院子叫后院;东西院门叫偏门或月亮门;二道门又可称为垂花门,多装饰;中心路多铺石板或方砖。近年来多铺水泥地面,淌水沟有明沟和暗沟,是院中淌水排水用的,俗称阳沟。灶房多居左下方,厕所、猪圈多安放在右下方,水井多在右下方,其下方多留阳口。作出水口。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墙,在迎门处单独建筑,现在也有建在大门外的影壁,以遮挡门前晦气。照壁有基座、壁身和壁脊三部分,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用花砖四周镶饰,上面画吉祥画面或写“福”字。现在多贴瓷砖画,照壁下种花草,与照壁相映成趣,自然雅致。邳州人们过去院墙低矮不挡人,现在人们垒院墙高且结实,俗语说:“院墙垒得高,子孙出英豪”。现趋于这种观念的较普遍。

二 房屋

人类最早巢穴而居,后在地面构筑房屋,不知经历多少万年的演化才成为带脊房屋的定式。房顶,戗脊斜面大,便于下雨时泄水,下雪时挂不住雪,并且夏天凉爽,冬天暖和,屋内空间大而不闷气,开门及开窗便于通风采光。这种房屋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房屋夏不热,冬保温,防火防雨,易久放粮食不坏。因此,邳州民居房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先民建房的淀积,其传统的建房结构有以下形式。

地屋子  又称地窖子。半在地下,半在地上,邳北、西北为较多见,现在居住在河崖上、山坡上的土房土屋,大多数采用这种建筑方法。一是冬暖夏凉;二是可以省工省料;三是房屋低矮不易被风刮毁。地屋子一般顺坡而建,一大间屋,门留在山墙中,俗称竖头屋。就地使土和泥垒墙,墙体不高,有的最高1.5米,山墙2米多,有的房檐可搭拉在坡地上,足够2—3人居住和生活。这种建造房屋结构及方法是“穴”居房屋的遗存。

篱笆杖子屋   民国时期农村多建这种房屋。一是起屋快、省工;二是檐笆相结成房笆,省料;三是墙体薄,省地方,这种房屋多为1—2间。宽约4米。其建造方法是:先起土糟,四角和脊处栽立柱,如加宽还可以在山墙,脊柱两边加栽立柱。用秫秸(高梁棵)根部埋入土槽中捣实,在立柱上捆绑脊棒和桁(heng)条棒,把立起的秫秸上边多余部分折在棒上,再在脊棒上搭折秫秸笆成屋笆,泥上笆泥,扇上麦草后,再把墙里外泥好,晾干就可以居住了,这种建造房屋的方法、结构是古时候攒顶式的演变。

敞棚   用棒在四角山墙顶处立柱,上搭桁条棒按笆扇草用土压好脊角即成,敞棚无四墙,四面采风采光。多在场上、瓜田中建造这种式样的房屋。有的农户的牲口棚也搭建这种式样。

一面坡   又称一面坡棚子。不作屋脊,屋面斜向一边,多以院墙为后墙支撑,前面有的垒垛,有的立柱,搭一横檐棒和桁条,按上笆草或瓦即成。多用为磨房、牛房、车草房或锅房。

锅屋   称灶房、厨房。一间或二间,锅屋有平房和起脊草房或瓦房,也有用东厢房南间作锅屋的。锅屋烟囱有联墙体的,有房外另垒架的。过去锅屋中锅灶为地灶,没有烟筒,便于冬天取暖,现。的锅屋有联体大小高灶锅。而且锅大烟筒高,如谚语云:“锅大烟筒高,省时省柴卫生身体好”。

厢房   即配房,建在东边的为东厢房,建在西边的为西厢房。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故此,东厢房多为储粮室或厨房,有的东厢房北间居住家人或作青年居室。西厢房北间也可作客人居室、小孩居室,南间多为储存室。厢房有平房和起脊瓦房或草房。

耳屋  耳屋,也称门房。旧时大户人家多在门的一侧建造一小间房子,名为耳屋。多安排长工住在屋里,兼作门卫。现在耳屋是建在平厦两边的,可作书房或餐厅。

过道屋  建在堂屋前面的门面屋,有二间的,有三间的,俗话云:“前不三,后不四”,堂屋三间,过道房可盖二间或三间,堂屋四间,过道屋只盖二间,堂屋五间,过道屋可盖三间。过道屋有平房和起脊瓦房或草房。一般比堂屋窄一点,短一点,矮一点,不得超过堂屋。过道房有伸檐式,有锁壳门式,有齐檐式,也有立柱挑檐式。

伸檐式   称顺厦房,民国时期街道门面房多建这类房子,两山墙外伸0.5—1米,中立两立柱或立方砖垛,上撑小梁子,房檐可外伸米余,檐下可以站坐人群,可以乘凉避雨、作走道,伸檐下又可以储放东西和粮食。

锁壳门式  过道屋,中间一间走道房墙内折0.8—1米,使房子门面成“凹”字形。房檐用桁条作檐棒,大门留在厦檐内,坚固而美观,1980年左右盛行。

挑檐式  在过道房檐外,伸出米余,檩棒上方放横梁,或其上躺放水泥板,其板上加花饰墙,房门在房檐内开设。另一种是水泥板上加放斜坡灰砖,形成“凹”槽脊,其上铺瓷瓦做挑檐,安禽兽瓷饰。又一种在街道上的过道房多建楼房,挑檐下面作门面商店,上面作居室走道。用玻璃封闭,既美观又安全。

堂屋   称正屋、北屋、主屋。是一户人家主要起居的住屋。一般三间,1950年前后为土墙草顶,1980年初为四檐青、半扇瓦;1990年初为腰里穷四檐青山,或为齐檐砖瓦房,俗称秃头屋。2000年流行为出厦檐屋带“挂耳屋”,挂耳屋有单挂耳屋和双挂耳屋。现今建主房和过道房及厢房一起建,叫“半围屋”。堂屋有瓦房、平房、楼房三种,房有“两明一暗”和“两暗一明”式,“两暗一明”即两个实山墙无木梁。两头两间暗室,中间一间明室。“两明一暗”即一头为实山墙,中间一架木梁,一间为暗室,两间为明室。也有的盖成“四室一厅”式的,两头两间为“两室”,中间一间三分为“品”字型,中间做一横一竖间隔墙,留两小门作两间小屋,即“两室”,迎门一间为客厅。也有建造成“一明两暗两室”的主房,一明为中间敞面房,为客厅,两边“挂耳房”各两开间,两开间两门对明间,作挂室,外开间两门对厦檐下,可作餐室,可作小客室,也可称“四室一厅”。邳州民居又有伦理的体现,什么人住什么房,过去都有一定的规矩,长辈住主房,晚辈住配房,第三代人住耳房,这是以长为尊的准则,已成俗规。

民居的民俗表现,民族民居怎么体现地域文化(3)

草屋  民国时期多为草屋。结构以石块作墙基,草泥作墙坯,山墙用土坯,木架梁棒,秫秸笆、麦草顶。

屋架有梁头、脊棒、二拢棒、檐棒等。木梁的木杈首上放脊棒,边放檩棒,上面按秫秸把子或芦苇把子,泥好后铺草,封好脊和山,以防风刮。传统结构为“排山式”,以两架木梁承受屋上负荷重量;一种为实山式,以实山墙承受房上负荷,实山式广为采用,排山式很少采用。草房山墙上留有两个方口窗和脊下一个“十”字窗;窗户用土坯作格棂,以便采光通风。这种草屋要每年秋冬之季压一次防风泥,叫压山。

邳州还有建“腰里穷”房子的,即墙中间为草泥墙,基余为青砖墙;“腰里穷”屋中又有“富檐穷脊式”的,即檐上扇5层瓦,脊上仍是草顶。还有的檐上和山墙边扇瓦,仅中间为草顶,上又盖鞍式瓦,这种建房称为“四不露毛”。

邳州中部、西部还有用砖镶门窗,做石板檐、砖檐、砖山墙的习俗,砖石墙基,其余的墙仍是泥土墙,扇的仍是草顶,这种草房俗称“围脖子”,笑谈“ 穿靴带帽”房,这些建房结构随着生活的提高,今已不再采用。

瓦房  从前乡间只有资财丰厚的人家才能建造得起瓦房,现今家家都住上了瓦房了。瓦房有传统的仰复垅式小瓦房,有现今生产的平瓦碟瓦式板瓦房,脊瓦有半筒式和马鞍式两种,平瓦有鱼鳞式、波浪式多种;过去的小瓦都是陶制瓦,1970年始多为水泥瓦,1990年后多为瓷瓦或琉璃瓦。不论什么样的瓦房,邳州人们统称为瓦屋或瓦房。

传统小瓦房  邳州传统垅式小瓦房,整个建筑结构为青砖灰瓦,青砖一般宽4市寸,长8寸长,厚3.3寸。小青瓦宽3.5寸,厚0.3寸,成孤形,一头窄些,一头宽些,孤口5寸多。滴水瓦的滴水长度不足4寸,勾头瓦当圆直径3—4寸不等,小筒瓦孤口3寸左右。笆砖较薄,厚1、2寸左右。垅式小瓦房一律采用梁、檩棒、掾子砖瓦结构,采用“一仰一合”形式铺砌屋面的方式。首先梁上放檩棒,檩棒上放椽子,椽子上铺笆砖,其上抹灰泥铺放“仰式”小瓦,仰式小瓦即孤口向上。两仰瓦的孤口上面放上灰泥条,合瓦盖在泥条上,为了坚固,灰泥中掺入豆汁或小瓦用豆汗渗泡,这样重物砸不坏,风刮不掉,下雨也不渗透水。脊上一般用小筒瓦仰合扣组成龙体,山顶上构成龙头,有的龙头是雕塑件。檐下有花边砖纹,其上有花纹水滴和勾头瓦当;山墙上有汉文或花草纹类的砖面,山墙上留有圆形纹饰的花窗,再加上拱式的雕刻门窗,显得色调清雅,古香古色,富有诗情画意。

有的小瓦房四角挑起为飞檐,俗称“重飞”,山墙上留有小圆窗,俗名“月明”,屋山顶端处饰菱形重云,屋脊上饰有龙子、朝凤、兽类等吉祥物,与其他的花饰砖瓦雕件搭配相映成趣,洋洋大观,充满喜庆吉祥气氛。

顺厦瓦房  是在旧时顺厦小瓦房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来的。砖瓦结构,一般总宽度8米,厦檐1.5米,屋内宽6.5米,长10米,多数为“单挂耳”屋,也有的“双挂耳”屋。中间垒一梁柱,梁头的前头压在梁柱上,与屋墙形成三支点,承受负荷适当,梁为立柱式叉梁,笆为芦苇,笆上抹泥铺板瓦,瓦有水泥瓦和陶制瓦、瓷制瓦,水泥瓦大的一般长36厘米,宽23厘米,最小的长为33厘米,宽21厘米;陶瓷瓦一般长33厘米,宽21厘米,这些瓦一边为母槽,一边为子槽,瓦底两头分别有瓦脚。铺瓦时,瓦脚要入泥,子母槽要相互合扣,瓦檐一般10厘米左右。脊上盖脊瓦,脊瓦有的为半圆形,有的为六角半圆形,两头分子母槽,长度33厘米,深度12厘米,口宽22厘米。山墙两头用砖灰做脊山,有的也镶简单装饰,如旗、鸡、鸽、立方砖等。

平厦瓦房  1980年末兴起的建房式样,砖、瓦、水泥板结构,瓦房与顺檐瓦房一样结构,只是在山头檐下50厘米处出一山墙,长1.5米—2米不等,上铺水泥板,其上跑前檐墙。如果有“挂耳”屋也同样用水泥板铺上,其上跑檐墙。平厦边沿处一般少有装饰,多贴瓷片及瓷片图案。平厦可搭梯子上人,可在上面晾晒东西或粮食或摆放花盆等。

平房   1990年中期兴起,砖板混凝灰土结构。一般房宽8米,还有方10米的。房墙高5米左右,中放檐行条,其上铺水泥板,有的铺钢筋灰泥,四周垒挡墙,并安放淌水槽,挡墙多用花饰装饰,或用瓷片图案装饰。富足人家四角山墙、卷梁、卷檐、墙基用钢筋和水泥加固,墙皮全用瓷片装贴;有的档墙三面或四面,用釉瓷瓦铺设,其四角挑檐墙脊上,桃檐上镶上“二龙戏珠”和飞禽走兽,如同楼阁一般,使得平房金壁辉煌。

三 楼房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50年代就盼望的生活美景,现今城镇楼房林立栉比,农村建楼房的也为数不少,各村中都可举目可见。楼房有起脊覆瓦式,有平顶式,有阁楼式,有仿古式,有中西结合式等式样,其结构为砖、钢筋、板条混凝灰土结构。

覆瓦式楼房   邳州乡村住房楼房因地势的限制,多为三开间起楼。中间挑梁,两头“挂耳室”。院中多余的地方起楼梯。楼房有下三间上二间的,有上下各三间的二层楼,还有三层楼和局部四层楼的楼房,一般的二层楼居多和上二间的居多。

为了楼房的坚固,起楼先用石灰打好楼基,卷好墙基,立好角梁脊柱等处的钢筋网柱,而后砌砖墙,再灌浇钢筋网柱和卷檐、卷梁等,最后铺浇水泥板,凝固后再砌二层楼房;覆瓦楼房的房面与瓦房同。最后泥墙和镶贴墙瓷片等。

平顶楼房   楼基,楼墙,楼板的建造与覆瓦式楼房相同,只是上层楼房不是起脊和覆瓦的房面,而是平敞式房面。有的四周砌花墙,有的四周砌砖后贴瓷片图案;有的覆波浪小瓷瓦做成小挑檐式的斜面瓦壁,上镶“二龙戏珠”或兽类动物;有的在上面垒成不规则的花形墙饰等,形式多样,不矩一格。楼墙多用水泥泥刷,有的贴瓷片,有的刷涂料,外观上形式不一,色彩各异。

中西式楼房   多表现在门窗柱檐廊台的建造上,一般的门窗檐廊台多塑雕西式花纹和栅栏,柱多为菱槽式纹饰,同时安装的门窗帘栏多为仿古制品或仿西方工艺,形成了中国楼体,穿外国服装的中西式楼房型式。中西式楼房多为集市、城镇街道楼或资财丰厚人家的豪华别墅。

仿古式楼房  仿古式楼房多为歇山式建造法,一般为二层或三层,主要表现在回廊歇山,每层楼四周或前面都有回廊,都有歇山,都有飞檐。飞檐上和歇山脊处都有瓷兽类装饰。上层为歇山式飞檐楼面,脊瓦上多镶有“二龙戏珠”瓷塑雕,门窗台栏多为仿古工艺,整体楼房古香古色,金壁辉煌。仿古式楼房在邳州市区和各镇等较大集市、街面上建造较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