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如果风雨太大,夹子也会闭合,但不会锁紧,一天后就能再次打开,这样就不耽误捕虫了,所以对于饲养捕蝇草的人来说,饲养捕蝇草要尽量放在阳台避雨的地方。
另外,捕蝇草夹子闭合不是靠的味觉,而是物理机械式的闭合,而闭合了不代表它就一定可以消化,捕蝇草还需靠猎物的刺激(主要指猎物的挣扎)来判断捕捉到的究竟是否是自己可以消化掉的昆虫。
在两次触碰茸毛后,昆虫会在里面挣扎,捕蝇草才会开始分泌消化液,进而溶解昆虫,而这个阶段必须是建立在昆虫挣扎的前提上的。
因为有时候也会有落叶或者灰尘触动茸毛,所以有挣扎是捕蝇草判断是否是昆虫落入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没有持续的刺激,数小时之后,捕蝇草会再度张开捕虫器,静静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事实上,捕蝇草还会自动判断被捕捉昆虫的类型来释放不同的酶,论文上说,蟋蟀的平均挣扎次数是63次,捕蝇草就是根据挣扎的次数来判断的。
不过捕蝇草并无法分辨出所捕获之物的大小,有时也可能捕获到与叶片大小差不多的获物,例如小型青蛙或是长脚蜂之类。这时往往会造成来不及分解吸收,而获物自体就先腐败,所以叶片就会出现像食物中毒一般而枯萎。
有人会问,如果有人将手指放入捕蝇草一天会如何呢?
其实并不会怎么样,因为捕蝇草内部的刚毛比较细,且只有6-8根,而刺毛的刺也是柔软的,没有什么*伤力。
Youtube视频平台上曾有一位美国大叔为此专门进行了试验,将手指与捕蝇草绑上然后伸入捕蝇草来检验捕蝇草是否会分解出蛋白质消化酶消化其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