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珠海建市36.1万人,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37.1万人。
深圳、珠海两个城市走出了不同的路线,注重搞钱的深圳,以“钱”服人,专心搞钱,城市发展前期注重旅游业的珠海,以“德”服人,惬意生活。
△图片来源于贝壳研究院
这两个城市才是标准意义上外地购房者占比最多的城市。
时过境迁,城市发展的过往历史、制造业、外贸还是旅游业等等再去评判的意义已经不大,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城市的定位也导致深圳、珠海没有可比性。
△珠海大剧院
但是!正是因为过去某一时期珠海对工业、制造业的排斥,成就了当下珠海中央财政支持的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宜居城市]等等美誉。
所以即便在大湾区的宏大叙事背景下,珠海的底层逻辑本就应该是生活为主、产业为辅。
如果只想赤裸裸的搞钱,大湾区深圳、广州都可以去,但既想享受生活,又有还不错的工作,整个大湾区只有珠海,甚至整个南方都只有珠海。
这也是为什么珠海当下人口结构中85%都是外来人口,这也是为什么珠海购房外地购房者综合占比高达35%!
3
[安土重迁]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搞钱背井离乡是情形所迫,像珠海一样因为生活而沦陷,全国这样的城市屈指可数。
海滨城市是大多数人对珠海的初印象,但全国滨海城市非常多,三亚、青岛、秦皇岛、日照、厦门、北海、大连、海口、宁波、烟台、威海、连云港、舟山、汕头、湛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