醢是肉酱的意思。
砧板对肉酱,不是不能对仗,不过感觉好像跟《笠翁对韵》的其他章节的版式有些不同。
在这里,人们一般认为俎,应该是菹(zū),切碎的意思。
原因有二:
1、对仗角度;
根据《笠翁对韵》开篇多以“工对”的模式,可以得知,开篇两个字应该属于同一门类,所以与肉酱意思的醢相对,切碎意思的菹比砧板意思的俎要好。
2、平仄押韵。
根据平仄押韵,俎和醢都是仄音,这显然是不符合平仄规则的,而且《笠翁对韵》多是以平音开篇,所以这里应该是菹。这样平仄押韵更加规范,全篇才算工整。
所以,菹对醢,更好一些,您认为呢?
下一句“赋对诗”。
赋是古代文体之一。
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
诗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以丰富的想象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言语精练,节奏鲜明,大多数带有韵律。
菹和醢,既是门类相同,在顺序上又有一定的延续关系;
赋和诗,也是门类相同,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接连关系。
文章以“菹对醢,赋对诗”开头,奠定了文章奢靡、风雅的基调。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如此奠定基调的理由:
在古代,生产力生产水平受限,不是谁都可以吃肉的。
秦朝之前,吃肉是礼制: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shǐ)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国语·楚语下》
汉朝禁止*牛,隋唐时期,吃鸡才慢慢到了百姓家。
所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到了明朝,吃肉变得普通的多,但也是极其奢靡的事情。
嘉庆时期的著名清官海瑞的母亲过生日,他买了二斤猪肉,全县轰动。没别的,猪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