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开蒙便是在传统蒙馆,在传统教育的熏陶下,南怀瑾通读四书五经,并在17岁时,就涉猎了诸子百家。
于旁人而言,整日勤学苦读的日子是十分枯燥的,南怀瑾却不这样认为。
南怀瑾并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南怀瑾还同时学习了拳术和剑道等,保证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家中对于南怀瑾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或许是因为家世殷实,家中长辈们只希望他能快乐地生活。
甚至,南怀瑾的祖母还曾特别嘱咐他:“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祖母会有如此嘱咐,想必是怕名利场种种污浊之气,侵蚀了她这勤学好读的孙子吧!
南怀瑾也并没有入仕之志,他喜欢钻研,却不喜欢以此当做炫耀的资本。即便年岁尚轻,南怀瑾却一头扎进了文学历史、医药史、天文历法等诸多晦涩难懂的学问当中。
令人费解的是,如此聪慧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却是得了个倒数第一,只能肄业的结果。
幸而南怀瑾并未因此灰心,仍然对学问兴趣颇深。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成家较早,1935年,17岁的南怀瑾便与姨家表姐王翠凤成婚,并且有了长子南舜铨。
成家后,南怀瑾走出了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而后又前往之江大学和杭州学习了英语。
对于南怀瑾而言,学无止境才是常态。求学期间,南怀瑾在暑假回家探亲,并有了次子南小舜。
时间来到1937年,顺利毕业的南怀瑾却没有继续求学。原因很心酸,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怀瑾并未犹豫,直接弃笔投戎,开始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此去经年,南怀瑾为国出过力,也创办过公司,结果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
时间转至1943年,南怀瑾拜入虚云老和尚座下,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此后三年,南怀瑾潜心研读佛家经典《大藏经》,在佛学上也有了颇深的造诣。
因为在1945年秋收到了有人想要加害于他的消息,南怀瑾不得不下山避难,并于1949年春前往台湾,暂时定居于基隆。
在台湾生活的岁月并不顺利,而他的妻子也从王翠凤变成了杨向薇。
生意不顺又多了二子二女,南怀瑾的生活变得无比艰难。
1955年,南怀瑾著书《禅海蠡测》出版,却奈何并没有人买单,直到1956年,杜月笙干将之一杨管北的出现,南怀瑾的生活才出现了转机。
有了杨管北的资助,南怀瑾终于能够安心做他的学问研究。1960年,南怀瑾的第二个贵人——胡适出现。
在阅读了南怀瑾的《楞严大义今释》后,胡适大加赞赏,也令南怀瑾有了知名度。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学识和名气的结合,才能保障前路的顺畅。不缺学识又有了名气,南怀瑾先是在1963年当上了教授,又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了《易经》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