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4年挂多少科不能毕业,大学挂多少科没有学位证

首页 > 高等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7 21:22:43

如史载:

“六科历事监生,科有公本,监生列名于末,六部亦然。监生与尚书、侍郎、诸郎官并名疏,祖宗朝待士之意甚隆”。

决策权体现为有附署公文的权力。

历事监生还可以参与朝政,议论朝政大事。“凡事可否,许其公同议拟,举察奸弊”。

这与监生在监时不准议论朝政是有根本区别的。

“无政者为‘杂历’”。无政务表现为“止是誊写奏本,查理文册,稽算数目”。

即只做一般的文书工作。随御史出巡虽然也归入“杂历”一类,但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也取得附署公文的权力。

总之,不管是“正历”还是“杂历”,监生历事的内容是学习政务,不是打杂,所以朝廷规定,“诸司教之政事,勿与猥杂差遣”。

即不能令历事监生做端茶倒水之类的事情的。

第五,分拨的办法。

监生历事的衙门,计有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六科、通政司、光禄寺、行人司、锦衣卫、五军都督府、御马监、尚书司等几乎中央各主要军政实务的衙门。

监生历事中“正历”时间较短、职责较重,历满后也较快取得出仕资格,而“杂历”正好相反。因此,挑选谁参加“正历”?谁参加“杂历”?

也是有一定标准的。

一般学习成绩优异者多担任“正历”,学习成绩较差的任“杂历”。

大学4年挂多少科不能毕业,大学挂多少科没有学位证(5)

景泰年间,例监一开,通过正常途径入监的国子监生就仍然有伙食供应,称为“廪生”,通过捐纳入监的“例监”及一些非正常途径入学的监生就没有廪食了。

就文化水平而言,廪生当然水平要高些,于是,《万历会典》又规定:

给廪者,拨正历;不给廪者,拨杂历。不仅历事分拨依据监生素质,其人数比例也有规定,纳粟监生与科贡监生分为两大类,相兼拨历,“拨历人数,科贡十居六七,纳粟十居三四”。

换言之,正规途径入监的监生有优先历事的权利,优先出仕的权利。

监生历事人数也有规定,明初约为400人,明中期约为1300人。

而国子监生的总数,洪武二十六年为8124名,永乐十九年为988名,宣德四年为4893名,正统十四年为4426名,天顺八年为5833名。

历事监生占在监监生总数约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

第六,历事监生的纪律及考察。

历事监生是不得无故旷缺的。如无故旷缺“三个月之上,发回原学肄业,半年以上问革为民”。如碰上丁忧省祭等项事假,“须保勘的实,方许给引放回,”但所误的历事时间要“补班补历”。

“各历事监生,如果患病,止许在外调治,不许放回作缺,有恃顽私自逃回者,各衙门开发吏部,酌量地方远近,定限行提到部,送问完日补历。如违限半年以上者,革为民。”

监生历事更不允许请人代替,“历事考勤监生,报名朝见,不系正身,即将替身参送法司问罪,本生径行革退。”

甚至还规定,监生历事,白天赴各衙门,晚上归国子监,不得在外歇宿,“若画酉不到,及点闸不在者,痛决”。

这项规定在洪武年间是被认真执行的。

据马生龙《凤凰台纪事》载,朱元璋曾亲临国子监抽查历事监生是否依时回监,“独户部历事监生不至,逮问,对日,苦道远行不前尔。”

从国子监到户部往返十余里,故迟到,“上始知之,因给历事监生驴钱,令赁驴而行。”并成为定例。

历事监生的考察也有具体人员负责。

大学4年挂多少科不能毕业,大学挂多少科没有学位证(6)

宣德二年定:

“各衙门历事者,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堂上官,六科给事中,公同监官拣选。”“仍令锦衣卫指挥一员巡视”。

即由历事衙门的正副长官、国子监的教官共同作出评价,并由锦衣卫监察完成。考核的程序是十分慎密的。

考察的内容除一般日常纪律外,更重要的是察其是否熟习政务律令,有否真正具有为官的能力。

故“各衙门拨到历事监生,俱在常川在公供事,讲习律令,每三月考勤之时,严加考校,如有律意不通者,不送附选,仍责习学,以俟再考”。

每一次的考核均分三等。

上等选用;中下等再历一年再考,考中仍可出仕;下等者发回监读书,暂时取消其出仕为官的资格。

第七,监生历事期间的待遇。

历事监生是有禄米的。洪武二十九年定,“历事监生月支米一石。”正统六年重新规定,“各衙门历事监生有家小者,月支一石,无者六斗。”

南京各衙门历事监生在历时娶妻,“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历事监生遇上丁忧、省祭,被允许请假回籍,还可以“入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

监生在不同衙门历事,往往对日后委官方向有一定影响。

如《万历会典》卷220《国子监》载:

“正统五年奏准,三法司写本,分巡,一年出身者,于应该历事内取用。”

所以,《明史·选举志》上说,三法司官员,“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士、举贡、监生皆得选补。”

大学4年挂多少科不能毕业,大学挂多少科没有学位证(7)

后来由于历事监生千方百计谋取这一职位,即使历事期满仍不愿回监,引起议论纷纷,嘉靖以后才重申:“监生及新科进士皆不得与”。

从上述可见,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是十分详尽的,它包括了历事监生的资格、权力、任务、待遇、考核以及历事时间等一系列规定。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学府制度中最完善最认真执行的“见习”“实习”制度。

它的推行有力地扭转了知识分子只重书本、忽视实践的恶习,于后世教育制度影响巨大。

在国子监生历事制度正常执行的情况下,国子监生中曾涌现过大批杰出的能*官员。

据明末清初人孙承泽统计,天顺以前监生出身的优秀官员有内阁大学士宋讷、胡俨,尚书李敬、陶凯、乐韶凤、刘崧,侍郎谢铎,提学副使蔡清、王鸿儒、王云凤,京卿殷迈、屠羲英、成宪,给事中周怡等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