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单舱段内部空间110m³,加压容积300m³,三个舱段总空间330m³,加压容积900立方米。
注:内部空间指内部人员的活动空间,机柜、设备占用的空间不计。根据国际空间站的加压容积来看,国际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和中国空间站其实差不多。
大家可能惊呆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国际空间站多国建造,标准不统一事实上,国际空间站建造的时间是20年前,因为是多个国家参与建造,就导致了空间站在组合后,有一定的冗余部分存在,比如每个舱室都要自带太阳能电池板。
但这样一来,如何放置电池板,就变成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所以国际空间站采用的是桁架结构,桁架简单来说就是个钢架子,有足够的强度可以延伸很长,组装简单,由于不住人,不需要密闭、供电供氧等复杂设施,可以用来当延长杆和货架用。当时的太阳能技术不够先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桁架上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而且因为太阳能电池板太多,也需要大量的散热设备,国际空间站这么重,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个。
空间站各个舱体之间依靠桁架结构来进行搭建,虽然整体上是桁架结构的第四代载人航天器标准,但是具体到各个舱体以及舱体与实验舱、核心舱对接方式,则采用的是第三代“积木式”的做法,这就造成了在420吨的规模里,只有约180吨的舱段规模可供航天员工作和生活,而且在这180吨的舱体规模中,由于建造的标准分别由多个国家掌握,并不统一,存在一定的技术“代沟”,所以又导致了大量空间的浪费。
而中国空间站则不存在国际空间站上述标准、结构不一致的问题,中国空间站从规划、设计、建造、发射、运行和后期维护都是由中国独立完成的,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 100%自主可控。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对空间进行优化,并且还能保障航天员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