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关键词】之湿地文化
湿地是地球上很多生命能够不断延续的重要环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文化属于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首先,在湿地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各种新的价值和文化持续酒现;其次,人们在应用湿地的同时,也创造出其他形态的文化,比如稍作、盐田、山水等文化湿地被人为地赋予了情感和色彩,构成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认识湿地文化,能够为湿地的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让湿地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湿地”这一概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56年美国政府进行的湿地普查活动。1972年2月、以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召开会议,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就《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达成了一致。根据这一份文件,湿地指的是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滔泽地、泥炭地和水域,承载淡水或咸水,以及在低潮情况下水深度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湿地的含义。规定性含义:湿地地区水的深度不超过6米。中介性含义:湿地指的是处在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区域,在涨潮情况下,其被水所覆盖;在退潮情况下,它变成了陆地也就是半干半湿。整体性含义:湿地是一个局部性的生态系统,但它也表现出整体性的特点,它有自己独特运行的机制,同时,它也和其他的生态系统,比如陆地、海洋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彼此互相影响(李华明,2002)。所以,湿地兼具自为系统以及互为系统的角色,前者指的是它有着独立和自立的功能,后者指的是它和其他系统之间是协同且有序的。湿地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良好运行是地球水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具有调节、贮藏、过滤的功能,因此人们将其比作是地球的“肾”。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湿地对地球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旦失去湿地,地球上的水体质量将会不断降低,甚至可能会引发生物圈的退化。多样性的含义:从全球范围来看,湿地的形态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了沼泽湿地:藓类沼泽、草木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地热沼泽等;湖泊湿地:江河中下游平原湖泊、高原湖泊等;河流湿地:各种河流及其所覆盖的河滩、雨水季节被雨水覆盖的草地等;滨海湿地: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三角洲;人工湿地:水田、鱼塘、池塘、盐田、运河等。由此可见,湿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人们认为自然生态是不能够产生价值和文化的,湿地生态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针对它的偏见也是存在的。事实上,湿地是为生物提供生存基础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住它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孕育价值以及文化。湿地和海洋、森林三种生态系第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物圈,很多新的物种就是湿地孕育出来的,它也见证了很影物种的进化。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湿地生态的存在即为一种价值,此即为湿地文化。
这只是纠正上述偏见的一种观点,也可以说是广义的湿地文化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湿地文化应该是和人类的整个变迁史共同发展的,它和人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它是在人们不断健全对湿地的认识、不断利用湿地的同时,在人类和湿地不断互动的同时,对人类的发展施加影响和作用,人类也因此赋予它情感上的韵味。从这一角度来看,湿地文化掺杂着来自人类的元素,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孕育出来的。
湿地文化由湿地自然生态文化以及湿地人文景观文化共同构成。其中,前者指的是湿地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各种类型湿地的自然景观、湿地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等;后者指的是人类在充分利用湿地等过程中创造出的全部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财富。
从形态上来看,湿地文化又可以被详细地分为稻作文化、盐田文化、湖泊文化、山水文化、运河文化等,它们都和人类的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湿地和湿地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充分证明它具有一定的亲近性。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湿地及其文化也是蛮荒且充满野性的。除了高山上的草甸、丛林的沼泽之外,大部分的湿地
都分布在海拔比较高的区域,比如河流的起源地、中下游低洼地等。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都是很低的,将其称之为蛮荒之地毫不为过。但是,正是在湿地附近区域,人类才从渔猎社会进入到农耕社会。纵览人类发展的变迁史可知,四大文明的起源地,都是距离湿地比较近的地区。如今人类社会大部分的城镇,基本上都集中在江河附近的开阔地区,以及湖泊港汉、低洼地等湿地的附近区域。这种选择的根据在于,湿地能够为农村提供水田、鱼塘、河滩等,这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湿地还能够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资源,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而言是必需的。
水孕育了生物、人类及其文化。湿地不但承载着生命,而且也是人类心灵以及情感的依托。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湿地文明得以诞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湿地文化史(刘海和张军,2001)。河流、沼泽、湖泊在全球的分布十分广泛,是很多物种生存、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比如,考古学家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即为新石器时代稻文化存在的最佳证明;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是农耕文化的有力证据。各个华夏民族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地创造差异性的文化和习俗,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都在湿地中延续下来,被如今的人们所发现。湿地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明显的地域特色。各个地区的自然、历史、社会环境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差异性的生产方式以及习俗。明显的时代特点。湿地文化是人类和自然彼此作用形成的产物,在人们对生态关注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湿地文化深刻地刻上了人类生态文明的时代烙印。创新性。文化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在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湿地旅游事业不断往前,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湿地文化因此而快速发展。脆弱性。湿地文化是非常脆弱的,现代文明孕育出了更为多变、开放、多元的文化,这种文化所含有的很多因素都会对湿地旅游及其产品造成冲击。所以在进行湿地文化相关活动时,必须将关注点放在生态容量上,为湿地文化提供充分的保护,尽量屏蔽外来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
湿地文化的开发利用主要分以下三个方面:
(1)在湿地文化宣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如今,湿地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怎样避免湿地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是摆在生态旅游部门面前的首要难题。如今,大部分的人们对湿地的认识是不健全的,更别说湿地文化(王建华,207),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湿地文化宣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不断塑造保护湿地的观念,普及湿地文化的相关知识,提升生态意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比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将各种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的文件广泛地传播出去,不断健全人们对湿度文化的了解,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2)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发展具有特色的湿地文化。在大力开发湿地文化时,我们应该从其特征方面着手,结合具体的情况,比如当地的湿地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打造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湿地文化。就拿江西省为例,该地区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滕王阁、琵琶亭等,因此,生态旅游部门可以在充分考虑这些古迹特点的基础上,研发各种人文产品,从而为当地湿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有力的动力。
(3)进一步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体系。面对如今的生态旅游时代,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湿地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地方政府必须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所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承担其推广湿地文化的责任,结合具体的情况完善湿地文化管理机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个机构的权责界限,确保湿地文化的价值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即对湿地文化管理制度不断地“查漏补缺”,从战略层面思考和处理湿地文化的建设,从而为湿地文化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以及政策保障。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赵建军 编辑 吕子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