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芬兰失去北冰洋海岸线,挪威和俄罗斯正式接壤
四、中立国:战后苏芬关系和芬兰化
二战后,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并入苏联的加盟国如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卫星国匈牙利和波兰,大多继续留在苏东阵营,直到苏联的解体。
但芬兰能保留国家的独立,成为俄罗斯的欧洲邻国中唯一的非苏联国家、中立国家,不只因为两次战争对苏联的“心理创伤”,也和战后签署的一系列协定及冷战中前期的“芬兰化政策”密切相关。
“芬兰化”是指一个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不在外交、政治上挑战“老大哥”的决定。这个最开始在1960年代末提出时被诸多*鄙视、嘲笑的概念,直到今天才凸显出芬兰在冷战的紧张局势下作出的明智选择。
▲1975年芬兰举办赫尔辛基会议
1947年签订的《巴黎和约》由芬兰向苏联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芬兰的武装部队规模和性质也被限制在防御性的水平上;1948年签订的《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则确定了苏联和芬兰间的战后具体关系:芬兰有义务拒绝任何国家从芬兰入侵苏联,并协助苏联抵抗可能的“袭击”,但允许芬兰在冷战中采取中立的政策。
在对外的关系上,芬兰选择不加入北约并保持中立,在国际事务上接受苏联的指导;因为对苏联外交的谨慎态度,使得芬兰能够在国内政治上保留相对自由制度的同时,和其他北欧国家发展了更密切的合作。
▲1975年芬兰作为中立国,举办赫尔辛基会
在内政上,政府依然禁止反苏的言论,很多被认为是“反苏联”的影视、文化作品在芬兰都不允许播放。这让芬兰取得了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基本信任。
在经济上,芬兰没有参与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使得芬兰在二战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困难时期”,导致芬兰对苏联的经济依赖增大,这让芬兰更不可能在国际上公然叫板苏联。
不过,也凭借中立的身份,芬兰摇身一变成为连接西方和苏联的“灰色地带”,并在繁荣的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在1970年初,芬兰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日本和英国的水平,并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
▲芬兰是全球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苏联解体后,对苏联(俄罗斯)经济仍高度依赖的芬兰也因为贸易伙伴的崩溃、经济衰退一度陷入萧条。芬兰选择在1995年加入欧盟。
但对解体的苏联,芬兰终于放下数十年的屈从态度,单方面废止了与苏联签订的友好互助协定,以及《巴黎和约》中对芬兰军备的限制,也建立了与北约完全兼容的军队,恢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主权。
芬兰能够成为唯一一个没加入苏联的俄罗斯欧洲邻国,是漫长的历史原因积淀的结果。除了在二战前的苏芬战争重创了苏军为苏联留下心理阴影外,也与芬兰在冷战期间采取的“芬兰化“政策息息相关。
第一,芬兰作为沙俄的大公国的时期,在宗教、民族发展上都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培养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在二战两次对苏联的战争都给对方造成了“心理创伤”,这让苏联在日后对芬兰意图入侵时,都会考量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一方面来自芬兰人强烈的反抗情绪,另一方面则来自苏联与瑞典接壤形成的压力。
第二,芬兰则在冷战期间没有继续硬着脖子和苏联叫板,而是选择退让和妥协,尽管与强权作为邻居,但芬兰灵活、中立的策略赢得了苏联信任。
第三,芬兰在冷战中维持中立地位,同时在西方和苏联中游走,在依赖苏联市场的同时积极加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这让芬兰经济增长迅猛,并在苏联解体后依然保持一定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