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公元17~18世纪)
巴洛克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使人感到变幻莫测,既成功表现了教会显赫的权势与宗教的神奇色彩,同时,这种风格也在反对價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性格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巴洛克风格以自由曲线、曲面、立体式雕塑及内部鲜艳的色彩为其主要造型特征。而洛可可风格是一种贵族式的细腻装饰风格,色彩温馨淡雅。洛可可风格在装饰与家具中常用自由曲线与植物花纹。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吧。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诞生地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在晚期文艺复兴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刻板的古典建筑教条已使创作受到了束缚,加上社会财富的集中,需要在建筑上有新的表现,因此,首先在教堂与宫廷建筑中发展起了巴洛克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征是大量应用自由曲线的形体,追求动态;强烈的装饰、雕刻与色彩;常用互相穿插着的曲面与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就是稀奇古怪的意思。因为古典主义者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离经叛道的行径深表不满,于是给了它这种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这种称呼并不是很公正的。巴洛克风格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最先它出现在罗马天主教教堂建筑上,然后逐渐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
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16世纪末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公元1568~1584年),它是从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风格的最明显的过渡作品,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耶稣会教堂的设计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和泡达。
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两翼不明显,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外观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半圆倚柱和扁壁柱。正面外观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卷涡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済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炫耀财寓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
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派,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