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念作“瓦尔纳”,而其含义就是指的肤色。说起种姓制度就不能不提印度:种姓制在印度延续了三千多年,几乎被视为是一种印度特色的产物。印度的种姓制将人按不同的种姓进行高低等级的划分。低种姓的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不可否认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国家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阶级分化现象,然而像印度这样根深蒂固的阶层固化现象却是举世罕见的。
在印度人们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限制了底层民众对生活的激情,逐渐成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尽管印度有十亿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然而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属于绝对赤贫的文盲或半文盲,又怎么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优势呢?那么印度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究竟从何而来呢?事实上这和印度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号称是“人种、语言、宗教的博物馆”。目前国际上对印度的人种划分并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关于印度人种划分的多种理论中最为普遍公认的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划分方法。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这六个类型分别是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蒙古利亚人以及北欧人。作为如今印度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属于地中海人种,不过他们并不是印度最早的土著民族。
最早来到印度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种族实体是尼格罗人。尼格罗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色人种。按照人类学家的描述:尼格罗人种亦称非洲地理人种,原住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非洲的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就是典型的尼格罗人种。这一人种的特征是:皮肤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短小,前额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宽厚。继尼格罗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