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
二、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18世纪80年代,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大规模运用于生产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此爆发。
瓦特改良的两年后,德意志就引入了第一台蒸汽机。但几十年下来,始终没有形成成规模的大生产,德意志各邦国的生产模式依旧以小生产为主。而阻碍德意志地区向工业化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邦国林立。
已故经济学泰斗科斯先生曾提出过一个叫交易成本的概念。所谓交易成本,指的是完成一笔交易的时候,产生的各种与此次交易相关的成本。这种成本可以是因为交通不便产生的,也可以是因为政策原因产生的,还可以是技术条件限制产生的。
比方说,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在线下购物比以前在实体店要便宜得多。那是因为过去受限于技术,生产者和消费者没办法直接对线。货物的交易需要通过实体店这个中间商,所以消费者需要供养这个阶层,这就是他们的交易成本。网络购物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粉碎这个交易成本。
罗纳德·科斯
更确切地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旨在粉碎一切阻碍它的交易成本,从而让商品更便宜,好方便它卖得更多。
而欧洲邦国林立的局面就是一种极大的交易成本,光是一个德意志地区就有39个国家,67种关税,加上法律驳杂,度量不一,货币割据,从普鲁士到巴伐利亚,一路上要交几十次关税,兑换几十次货币,还要熟悉几十个国家的法律避免中招。这中间的成本着实是吓人啊!
所以,资本主义为了粉碎交易成本,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诉求,那就是把过去一堆小邦国全部碾碎,变成一个法德这样的中等国家。
等资本主义发展到更高的程度,中等国家的存在也会成为交易的阻碍,到时候这些国家必然会被碾成一个更大的实体。直到有一天,把整个世界“定于一”。
最先意识到关税问题的是普鲁士,当时普鲁士国内各城镇之间在税收上也是自行其是,每过一个城镇就要收一次税。
1818年,普鲁士高级财政顾问卡尔·格奥尔格·马森针对这种情况在国内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各地关税,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这使得普鲁士境内货物的流通成本大大降低。
但普鲁士在本土之外还有几块飞地,从本土到这些地方需要经过其他邦国,这就导致卡尔的这项改革有着很强的外延驱动力。
1819年,施瓦茨堡与普鲁士签订关税条约,把税收大权交给普鲁士,然后由普鲁士政府按比例转移支付。
在往后的几年里,哥达、梅克伦堡、绍姆堡这些小邦国也纷纷效仿施瓦茨堡与普鲁士签订关税条约。条约的签订,使得这些国家与普鲁士在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经济共同体。
马克思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统一的经济基础必然苛求统一的上层建筑。
如果上层建筑不统一 ,那经济基础一定会把他打到统一为止。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这个经济基础还在,他就会源源不断地向落后的上层建筑发起挑战。
关税同盟的好处是肉眼可见的,1828年,南边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见状也联合一众小国组成了一个关税同盟。
同年,中部的萨克森、黑森、不来梅、汉堡等国也搞出了一个关税同盟。
反倒是被认为最有可能统一德意志的奥地利表现消极,这也让它与历史大势失之交臂。
中部的关税同盟由于缺乏核心领导,没两年就崩了,成员国基本上被普鲁士主导的北方关税同盟吸纳。
1829年,南北两大同盟开始接触,此后每年都会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
直到1833年,经过四年的磨合后,两大同盟最终完成合并。至此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成型。
直到30年后,后知后觉的奥地利才想起要加入同盟,结果被普鲁士拒之门外。开玩笑,让你进来搞双核驱动,那不就成欧盟了吗?
到了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地区除奥地利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经济主体。法兰克福议会那样的上层建筑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了。
当代重大问题已经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表决所能解决的了,而是通过铁和血来解决。时势造英雄,历史老人终将会选出那个人来贯彻他的意志。
从1864年开始,俾斯麦以关税同盟为依托,顺应德意志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三场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了德意志北边的丹麦、南边的奥地利和西边的法国,1870年俾斯麦借战争之威,迫使关税同盟各诸侯国交出实权,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历史在这一刻终于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