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游览名胜古迹时,往往会看到宫殿苑囿、寺宇庙堂、关隘城楼、宗祠建筑物以及碑石上的大字。
它们就是典型的“榜书”。
它们品相高雅,具有庙堂之气,是重要的门面形象。
因为它们字大醒目,大气非凡,气势恢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因而也被称为“擘窠大字”。
“榜书”的来历“榜书”的历史源远流长。
秦朝统一天下后,颁定的八种书体中,有一种“署书”,意思是指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
在古代,榜(又作牓),本义是一种木片。
而匾额一般是木制,因而匾额上的字体也就称作“榜书”。
“署书”是“榜书”最早的官方称呼。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叙》中记载: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日殳书,八曰隶书。”
据说第一位书写“榜书”的是秦朝丞相、书法家李斯。
泰山、琅邪、会稽山等地的石刻书法,斗大醒目,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李斯《琅琊台刻石》
明代费灜在《大书长语》中说:
“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未央宫也。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
据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丞相萧何为未央宫题写了“苍龙、白虎”二阙匾额。
萧何则成为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著名书法家。
汉末,从秦朝书法家程邈创立的隶书中,逐渐演变出来一种新的字体。
它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宫殿匾额上面的字体宜端庄醒目,于是楷体及隶书往往成为“榜书”的常用字体。
人们通常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楷体,称为大楷。比其更大的楷体,则称为“榜书”、“擘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