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智能管理与运维层面:由于当前市场上充电桩布局分散,品牌众多,质量不一,厂家 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大多数充电站和充电桩都无人值守,运维工作主要以人工巡检 为主,普遍存在巡检效率低,检测维修工作质量依赖人工操作水平等问题,导致运维管理效率 低、成本高,出现大量坏桩、资产浪费的现象,影响用户充电体验和运营盈利水平。因此传统 的运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充电桩行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优化运维管理日趋重要,急需向高效 智能的管理运维体系转型,其中,建立“手机 APP+运维云平台+智能充电桩设备”的模式是 未来智能运维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将配电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电 气参数和信息上传至云端,利用大数据计算提供解决方案,进行工单派发和管理,提升充电站 的运维效率以及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能源互联网层面:充电桩是电动汽车使用与运行大数据的主要采集节点。随着大数据、 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在交通出行、社会能源等方面的增值服务也将有赖于充 电桩大数据的支持。 充电桩运营商成为新型售电商,赚取峰谷价差收益。充电桩是唯一一个面向个人用户,直 接 2C 的流量入口,作为售电终端直接通过售电来赚取收益。城市充电站将是未来电力市场最 活跃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未来每一个充电桩、充电站都是一个微型的售电商,它们根据地理 位置、时段、供电资源乃至电网阻塞情况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价格,借助信息技术在电力市 场中提供需求响应、备用、调峰、调频等服务,赚取收益。
产业链价值核心将逐步向下游运营端转移。随着信息技术与充电设施产业深度融合,在充 电桩市场需求放量后,产业链价值核心将逐步从硬件制造向充电桩运营转移,充电桩将扮演能 源互联网架构中的变现端口和流量入口的角色。充电桩运营商除了可以赚取电价波动价差收 益,还可以开拓众多增值服务领域,如通过电动车充电时获取的大量数据,包括动力电池信息、 用户习惯、车辆分布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开拓检测维修、广告等增值服务。
企业纷纷入局,未来应用有望持续深化。在充电设备企业中,国电南瑞、许继电气、万马 股份、科陆电子、中恒电气、科华恒盛等已率先入局,例如推出智能充电桩、智能充电云平台 管家服务以及相关 APP 产品,实现对充电桩的手机查询与导航、远程预约、扫码充电、无卡 支付等功能。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充电设施运营方面持续深化应用,充电运营商将积极开发 云平台,通过建立智能充电网络,控制充电网络中的设备层、智能监控层、能源管理层和大数 据分析应用层的数据信息,带动互联网企业、通信企业等更多企业入局,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开发能源管理系统,助力智慧园区建设。为响应国家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效的能源 战略,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企业开发智慧园区能源系统,为园区和企业提供创新管理和运营服务。 1)金风科技:公司旗下“亦庄智慧园区”是国内建设智慧园区的样本之一。亦庄园区通过智 能微网将能源、水务、绿色农业、运动健康集合于一体,园区部署了 4.8MW 分散式风电、1.3MW 分布式光伏和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储能,2020 年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 50%。 亦庄园区通过购买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成功实现碳中和。园 区还引入智慧水务处理系统,每天可处理污水 200 方。此外,依托智慧园区能源系统平台,能 较好地满足办公楼、餐厅、咖啡厅、健身馆、农业大棚等多场景的能源需求,使清洁能源的使 用效率大幅提升。亦庄园区不仅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自用、降低碳排放,同时提高能源效率, 最终实现了智慧低碳发展。
2)威胜信息:公司在智能传感器、电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础上,积极拓 展智慧园区业务领域,打造数智化城市解决方案。公司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为园区企业提供能耗监测与分析、电气用电安全预警、配电设施监控、人车出入管理、安防视 频联动、光伏新能源储能、智能充电应用等服务。公司还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平台,提高政企运营管理水平。此外,2021 年,公司与腾讯展开合作,基于腾讯云物联网平台和腾讯连 连,整合电力、水务、消防、保险等行业资源,为城市、企业和家庭搭建能源和安防的数据入 口,推动智慧园区和数智化城市建设。
云计算作为成长型赛道,行业景气度受上游服务器行业供给周期和下游云巨头厂商资本 支出需求影响。从 2021 年市场表现来看,整体云计算基础层受上游服务器缺芯、涨价等因素 的影响,市场表现并未十分突出,但全球数据量增长仍持续加速,云厂商资本开支在 21Q2 后 持续回暖,展望 2022 年,云计算行业仍存巨量投资机会。
(一)元宇宙大流量预期推动云计算景气度再次升温
3.1 对比传统架构,云架构更具优势
云架构对比传统 IT 架构更具竞争优势。对比传统 IT 复杂的架构,从安装硬件,配置网 络,安装软件,应用,配置存储等,许多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储备等,云架构采用部署 于全球数据中心,在部署方式上采用分布式架构,数据中心构建水平较高,关注的是高性能吞 吐量计算能力,即在某段时间内的工作量总和。 云服务逐渐超越企业自建数据中心投资。
(二)IaaS PaaS 市场维持高增长,市场格局保持稳定
IaaS 市场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与美国市场 SaaS 市场百花齐放的状况不同,中国市场仍 然以 IaaS 为主,受到新基建等因素的影响,IaaS 市场发展快速发展,企业上云需求再次增加。 预计未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持续提升,一线城市数据中心供需仍是错配时期。我们认 为在新基建等政策驱动下,IaaS 继续维持高增长。PaaS 市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云数 据库、云原生、低代码平台将持续推动 PaaS 平台发展,预计 PaaS 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巨头厂商布局云生态,行业上云势在必行。从当前 IaaS 层厂商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公有 云 IaaS 厂商集中度较高,从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 IaaS 市场份 额前三,占比分别为 40.6%、11%、11%。阿里云提出“被集成”战略、腾讯提出“千帆划”、 华为推出“联接 云平台”实现“云伙伴”计划。各大云巨头厂商布局 IaaS 层,激化产业升级, 挖掘行业大量优质细分领域服务商,为企业上云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