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银河证券,吴砚靖、邹文倩、李璐昕)
一、行业基本面及行情回顾(一)全年涨跌幅在各行业中靠后,估值目前排名靠前
年初至今,上半年计算机指数跑输沪深 300 和创业板。下半年跑赢沪深 300,但跑输创业 板。过去一年,区间内计算机行业涨跌幅在行业中排名靠后;估值方面,计算机行业估值在各 行业中排名靠前;区间内计算机行业 PE-TTM 排名第四,PS 排名第五,市现率排名居中。
(二)沪深股通持仓行业占比较小,持仓倾向于成长性好企业
截至 12 月 17 日,沪深股通持仓计算机行业市值占行业总流通市值比例为 4.83%;持股 市值排名第一的为恒生电子,持股市值 100.96 亿元,第十的为德赛西威,持股市值为 24.59 亿元;持股公司估值排名第一的为中科金财,第十的为汉得信息;涨跌幅第一的为联络互动 (218.06%),第十的为数码视讯(98.93%)。
(三)细分子板块表现
计算机行业子板块中,整体营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八成板块营收同比增长率均超过 10%, 自主可控板块增长超 30%。净利润增长方面,自主可控、云计算、医疗 IT、工业 IT、大数据 板块同比增长为正。随着市场景气度提升以及规模效应的产生,预计明年行业内各板块盈利将 逐渐增加。
研发支出占比:相比去年同期,行业整体研发支出均有上升,信息安全板块研发支出比例 超过 20%,远高于同期其他板块。高研发支出为未来企业营收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商誉:相比去年同期,计算机行业的商誉占比有所减小,子板块平均商誉占比降低 18.86%, 信息安全和医疗 IT 降幅均超过 30%,大数据、传媒 IT 等板块的商誉占比超过 20%。
二、主线一:“双碳”背景下,寻找能源互联网的增量(一)能源互联网的生态架构与关键变化
能源互联网是将系统性思维和数字化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 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化能源系统,目标以可再生能源优先,以电力为基础,通过多能协同、供需 协同等找到“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平衡点。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互联网双碳 目标下现阶段发展的核心形态。依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整合各类型能源资源,到碳中和阶段, 新型电力系统将逐渐发展为更加柔性、更加开放、高度智能的能源互联网系统,并形成新的智 慧能源的商业模式和生态。
能源系统演化发展趋势中的关键变化:能源系统的结构将转变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协调。 分布式结构在能源互联网的演变趋势中将产生巨大的增量发展空间。“能源不可能三角”面临 的挑战主要是解决能源“清洁、可靠、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由于大量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加 入加大了供需波动,能源的可靠性要求用户侧深度参与系统的平衡,而经济性要求电力交易主 导调度体系。这意味着,传统能源系统和主体间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决策的资源配置模式,而新 型能源系统需要构建区域性的分布式自平衡体,在先达到自我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与源网荷储 的智能互动。具体而言,自平衡体(微网)首先通过“能源就近利用”实现分布式自我平衡, 然后通过“能源自远方来”实现不平衡能量交换。能源主体由单一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和 消费者,向集多种能源生产、传输、存储和消费为一身的自平衡体转变。
能源互联网的演变路径可看成三步:
1、基础设施加快部署,并形成经济规模,包括分布式发电、数字电网、智能微网、虚拟 电厂、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目前中国处于这一阶段的初期;
2、在第一阶段形成经济规模后,在配电技术上以“削峰填谷”为内核的时间调度模式和 “就地平衡与跨区平衡相结合”为内核的空间调度模式都将逐渐发展成熟;此时,售电和配电 市场将进行平台化竞争,平台化能源供给、能源交易与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也将逐步出现;
3、分布式能源在骨干网络上达到即插即用的效果,基于平台的海量数据呈指数上升,其 中蕴含生产运营和用户消费信息,数据成为能源互联网中各利益相关方的重要资产。平台化运 营将逐渐发展成熟,新的智慧能源商业模式及运营场景将不断产生。
(二)能源系统分布式结构中的三个关键增量环节:储能、微网 和虚拟电厂
能源系统分布式结构中,储能及储能系统是核心,储能云网作为连接储能系统的平台将 在多领域发挥作用;储能系统是微网的组成单元之一,微网是分布式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 “储能云网 微网”实现区域内功率和电力的平衡;虚拟电厂是储能云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强 调数据分析和运营,参与电力交易市场,微网可以看作是其职能单元。
2.1 储能、储能系统及储能云网
储能行业产业链长、应用场景广。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渐提升, 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扩张,而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相比,新能源发电单机容量小、数量多、布局 分散,具有显著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电力 电量平衡、安全稳定控制等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储能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 可运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调度等多个环节,有助于稳定电网,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储能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其中原材料包括 正负极材料、隔膜、结构件和电解液等,零部件包括 IGBT 元器件、PMIC 电源芯片、无源器 件、半导体零部件等;中游主要是储能系统集成与运维,包括电池、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 能量管理系统等;下游涵盖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的应用场景,且应用场景逐渐多元,随着 政策进一步扶持,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储能的充放电控制主要由储能系统负责。目前储能系统主要由储能单元和监控与调度管 理单元组成:储能单元包含储能电池组(BA)、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 等;监控与调度管理单元包括中央控制系统(MGCC)、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其中,能 量管理系统是储能系统的神经控制系统,具有运行优化、负荷预测、发电预测、微源调度等功 能,实现能量的合理调度和微网的经济运行。
储能云网作为连接储能系统的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以储能为核 心,可以有序引导储能充放电,优化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策略,是集规划设计、能源接入、运 行监控、运营分析、调度控制、能源消纳、交易结算、智能运维、能效管理、新能源产业链相 关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可在电网多领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