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葛洪,在《抱朴子.崇教》中说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不知稼穑之艰难”,这里“婆娑”的用法,就和自己此前不同,而接近于班彪。
很显然,不论是“醉步”还是“大摇大摆”,都是直接从“婆娑舞姿”中阐发而来的。
大约南北朝时,“婆娑”被用于形容植物的姿态景象。
《世说新语》中称东晋末年的大臣殷仲文因政治上失势郁郁寡欢,在某个月暗灯稀的初一之夜和幕僚们在听事厅中闷坐,久久凝望着厅外随风起舞的槐树,长叹“槐树婆娑,无复生意”,这里用“婆娑”形容树影,是因为昏暗光线下风中的树影,和盘旋的舞姿有相通之处。
这种借形态上的相似而以“婆娑”形容摇曳、婉转、散漫的事物或姿态,古今均不少见,被形容为“婆娑”的,既有蓬松的发髻,也有婉转的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