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三座大山与新三座大山,新三座大山指的是什么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17 20:22:46

新三座大山,是一些人对当今贫富差距问题的归纳,总结的很形象,很到位。不过我不太明白的是,这新三座大山的“新”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个新字?

我通过一些时间的观察终于发现,新三座大山的这个“新”字,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新产生的需求。

有人会说,你这不扯淡吗,什么年代的人不需求住房教育和医疗?

你还别说,对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千年,还真就不敢产生这样的需求,那时候只能叫奢望。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想拿“改革开放前免费住房免费医疗低费上学”这几件事来反驳我。想反驳我的请你们闭嘴,你们不够资格。

你说的那几样东西,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能有的东西吗?别狡辩,普通工人在当时的中国,那是领导阶级,不是老百姓。连领导阶级的最坚强的同盟军都不敢奢望,何况其他人?

老百姓指的就是每个时代的最底层,收入最低待遇也最低,不敢跟别人比生活水平的那些人。改革开放之前,这样的人口,占到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你要说现在被“新三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人,能占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那就可以拿那时候的普通工人来进行比较,咱们进入下一个“新”。

二,新质量新内容的需求。

八几年我上学的时候,和全国模范人物蒋筑英家庭结成了共建对子,去他家里里打扫卫生。那时候蒋筑英已经被授予全国劳模称号,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单位新给他家安排了一套两室的房子,面积大概四五十平米,我们几个玩似的一会儿就打扫完了。

他们家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当时大的上初中小的应该小学高年级,分两室的房子之前,一直住原来那种两家公用一个厨房卫生间的套房。两家的房子合起来,有六十多平米,这还是副研究员级别的科技工作者才能享受到的待遇。普通工人家庭,要不就是《人世间》里自己家买的平房,要不就是只有两个卧室几家公用厨房的筒子楼。有人说了,卫生间在哪?卫生间一般都在大街上,几百上千户一个公共的,不能冲水定时掏粪的那种。

城市都这样,农村只能享受一家六七口人,两间卧室一间厨房那种草顶土坯墙的房子了,可以不算数。现在像当时的那种不带卫生间的房子,不说太便宜,一千块钱一平米有年轻人要不?

再说医疗。有人说改革开放前公费医疗,咱前边说了那不是老百姓能享受的。农村合作医疗再怎么好,请问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谁家里有了病人,能掏三十块钱把病人送医院的?这样的医疗水平,现在大家回农村,也不至于可怜成这样的吧?现在哪个村的小诊所,不能给你挂个吊瓶什么的,有了大病也能简单处理后再给你送医院。这两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是可以放到一起比较的吗?

再说教育。六七十年代的教育,费用确实不高,一般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费在两三块钱左右。不同的是,那时候如果学费稍微贵一点,估计农村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要辍学。哪怕就这两三块钱的费用,当时的辍学率也有百分之二十多。能上到初中的本来就不多,高中毕业的就更少了。关键是,如果学费再贵一点,还能剩几个人上高中?上完高中也是回家种地,后门不够硬根本没别的机会,这种投入在当时来看,完全是赔本买卖。如果不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做支撑,农村的初高中能不能招到学生还两说呢。

三,新心态下的需求。

这个心态的“新”,就是那种眼看着别人有,自己干着急恨不得一下子全得到的心态。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因为差距不大,大家心里平和不会产生非分只想,所以没有压力。不知道这样说话的人,是智力停留在三岁,还是故意这么说。那时候的人知识少不假,却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没有头脑没有*。大家虽然一年全家只能挣几十块钱,谁要说不羡慕别人一月三四百的生活,那就是以己度人了。

古人还能知道皇帝用“金扁担挑水”,六七十年代的人不知道一个月几百块钱的人住多大的房子吗?只不过因为明白自己的能力,才不会产生能力之外的需求。今天的不少人之所以心急想吃热豆腐,原因比较复杂,但是被一些人引导情绪,肯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样“新”的心态,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恢复正常。就像我一直说的,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并没有真的一直“跨”下去,随着年龄增大就认清现实和自己回归正常了。美国人是如此,中国人理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没什么好担心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