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旧版,伯牙善鼓琴简短翻译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18 05:44:01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旧版,伯牙善鼓琴简短翻译(1)

汤问第五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权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权,有则有尽③,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④。”汤曰:“汝奚以实之⑤?”革曰:“朕东行至营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⑦,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⑧。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⑨,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⑩,怒而触不周之山(11),折天柱,绝地维(12),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13);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14),其下无底,名日归墟。八絃九野之水(15),天汉之流(16),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赢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17)。珠玕之树皆丛生(18),华实皆有滋味(19),食之皆不老不死(20)。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21),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22)。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23)。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24),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25),灼其骨以数焉(26)。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27)。帝凭怒(28),侵减龙伯之国使阨(29),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30)。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日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31),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2),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茵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33),因雨而生,见们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34),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城焉(35),其名日鲲(36)。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37),夷坚闻而志之(38)。江浦之间生麽虫(39),其名日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皆扬眉而望之(40),弗见其形; 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41),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于居空峒之上(42),同斋三月,心死形废(43),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44),若雷霆之声。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45),碧树而冬生(46),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47)。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帜焉(48),鸜鹆不逾济(49),貉逾汶则死矣(50),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

也,性钧也(51),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注释】

①夏革——《释文》:“革音棘。夏棘字子棘,为汤大夫。”

②纪——头绪。

③有则有尽——陶鸿庆:“‘有则有尽,下‘有’字亦当作‘无’,“下文‘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即承此言。今本误作‘有尽’,则非其旨矣。”

④齐州——张湛注:“齐,中也。”齐州,犹中国。

⑤实——验证。

⑥营——《释文》:“今之柳城,古之营州,东行至海是也。”

⑦豳——音 bīn(宾),同“豳”,在今陕西旬邑西。

⑧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释文》:“《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东泰远、西邠国、南濮铅、北祝栗谓之四极。”王重民:“‘之’,下疑本有‘外’字,今本脱之。上文《汤问》‘四海之外奚有’,此革所答语,故云‘四海四荒四极之外’,《御览》一引‘之’下正有‘外’字。”

⑨练五色石——练,古“炼”字,五色石,王叔岷:“《艺文类聚》六,《御览》二五一引‘石’上并有‘之’字,与下文句法一律,当从之。”

⑩共工氏——《楚辞》注:“共工氏,名康回。”相传为女娲氏末年的部落首领。颛顼——音 zhuān(专)xū(须),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

(11)不周之山——张湛注:“共工氏兴霸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苗裔恃其强,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孙。不周山在西北之极。”

(12)绝地维——绝,断。地维,系住大地四角的绳子。

(13)故大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卫叔岷:“《淮南·天文篇》、《论衡·谈天篇》‘故’字并在‘日’字上,与下文句法一律。”就,趋,归。

(14)惟——为,是。

(15)八絃九野之水——张湛注:“八絃,八极也。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絃,《释文》:“絃音宏。”则“絃”当作“纮”。

(16)天汉——即银河。张湛注:“世传天河与海通。”

(17)其上禽兽皆纯缟——陶鸿庆:“‘其上’字误复。”王重民:“陶说是也。《御览》三十八引正无下‘其上’一字。”缟,音 gǎo(搞),白色。

(18)珠玕——玕,音 gān(干),珠玕,珠玉。

(19)华实——华,音 huǎ(花),同“花”。实,果实。

(20)皆——王重民:“《御览》三十八引无下‘皆’字,盖是衍文。”

(21)毒——《释文》:“毒,病也。”

(22)禹强——张湛注:“《大荒经》曰:北极之神名禹强,灵龟为之使也。”《释文》:“《神仙传》:北方之神名禺强,号曰玄冥子。”

(23)而下动——《集释》:“《藏》本、秦本、世德堂本无‘而不动’三字。”

(24)数步——《集释》:“‘数步’北宋本作‘数千’,汪本从之,今从《藏》本订正。”暨——及,到。

(25)趣——音 qū(趋),通“趋”。

(26)灼——烧。数——占卦。

(27)播迁——流离迁徙。

(28)凭——张湛注:“凭,大也。”

(29)侵——渐进。阨——音ai(爱),通‘隘’,狭小。

(30)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僬侥,音 jiāo(焦)yáo(摇)。王重民:“‘东’当作‘西’,字之误也。《淮南·地形篇》:‘西南方曰僬侥。’韦昭《鲁语注》:‘僬侥,西南蛮之别名。’是古者一谓僬侥在西南也。”

(31)冥灵——《释文》:“冥灵,木名也,生江南,以叶生为春,叶落为秋。”

(32)椿——《释文》:“椿,木名也。一名橓。”

(33)蠓蚋——音 měng(猛)rui(锐)。《释文》:“二者小飞虫也。”

(34)终北之北有溟海——俞樾:“终北,国名,下文曰‘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夫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其国名曰终北’是也。”《释文》:“《十洲记》云:水黑色谓溟海。”《集释》:“《藏本》、世德堂本作‘终发北之北’。”

(35)称——相辅,相称。

(36)鲲——传说中的大鱼。

(37)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禹的继承人。禹去世后,禹子启夺取王位。

(38)夷坚——张湛注:“夷坚未闻,亦古博物者也。”

(39)麽虫——麽,音 mó(馍),细小。

(40)离朱、子羽——张湛注:“离朱,黄帝时明目人,能百步望秋毫之未。子羽未闻。”眥——音 zi(自),眼眶。

(41)俞、师旷—— ,音 zh(至)。张湛注:“ 俞未闻也。师旷,晋平公时人,夏革无缘得称之,此后著*事者润益其辞耳。”擿——音 zhi(至),搔爬。俛— — “俯”的异体字。

(42)崆峒——又作“崆峒”,山名,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六十里。

(43)心死形废——张湛注:“所谓心同死灰,形若槁木。”

(44)砰然——砰,音 pēng(烹),象声词,声音很大。

(45)櫾——音 you(又),同“柚”,似橘而大,皮厚,味酸。

(46)冬生——王重民:“‘生’当作‘青’,字之误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橘抽芬芳。’正义曰:‘小曰橘,大曰柚。树有刺,冬不调,叶青。’是櫾树叶青,经冬不调,故《列子》曰‘碧树而冬青’也。”王叔岷:“《记纂渊海》九二引亦作‘青’。”

(47)已愤厥之疾——已,使病愈。王叔岷:“‘厥’乃‘瘚’之借字。《说文》:瘚,屰(逆)气也。”

(48)渡淮而北而化为枳——枳,音 zh(只),亦称“臭橘”。橘柚均生于江南,过去不能过江,更不能过淮河,在淮河以北栽种便变为枳,不能食用了。

(49)鸜鹆——音 qú(渠)yu(欲),亦作“鸲鹆”,鸟名,即八哥。济— —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入海,今下游为黄河所占。

(50)貉——音 hé(和),又称“狗獾”。汶— — 水名,出山东莱县东北原山,入运河。

(51)性钧已——《释文》:“一本云:情性钧已。”王叔岷:“有情字是。‘情性钧已’与上‘形气异也’对文。”

【译文】

商汤问夏革说:“古代最初有万物吗?”夏革说:“如果古代最初没有万物,现在哪来的万物?将来的人要说现在没有万物,可以吗?”商汤又问:“那么万物的产生没有先后之别吗?”夏革说:“万物的死亡与产生,本来没有界限。这个事物的产生可能就是那个事物的死亡,这个事物的死亡可能就是那个事物的开始,又怎么能弄清它们的头绪呢?就是说,在我看到的万物以外,在我知道的万事以前,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商汤问:“那么上下八方有最终的尽头吗?”夏革说:“不知道。”商汤再三问他。夏革说:“看不见的东西没有极限,看得见的东西没有止境,我怎么能知道呢?但是在没有极限之外又没有极限,在没有穷尽之中又没有无穷尽。既没有极限又没有无极限,既没有穷尽又没有无穷尽、我根据这一点知道万物没有极限、没有穷尽,而不知道它有极限有穷尽。”商汤又问道:“四海之外有什么?”夏革说:“同中国一样。”商汤问:“你用什么来证实这个看法?”夏革说:“我向东走到营州,人民同这里一样。问营州以东,又同营州一样。向西走到豳州,人民同这里一样。问豳州以西,又同豳州一样。我根据这些知道四海、四荒、四极这些地方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大物与小物互相包含,没有穷尽。包含万物的,也像包含天地一样。因为包含着万物,所以没有穷尽;因为包含着天地,所以没有极限。我怎么能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天体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但是天地也是物体。物体自有不足之处,所以过去女娲氏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玉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座山顶住。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得大鳌的骨头来占卜吉凶。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天帝大发脾气,于是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越来越狭,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越来越矮。到伏羲、神农时,那个国家的人还有几十丈高。从中国往西四十万里有一个僬侥国,人高只有一尺五寸。最东北边有人名叫净人,身高只有

九寸。荆州南面有一种冥灵树,生一次叶的时间需五百年,落一次叶的时间也达五百年。上古时有一种大椿树,生一次叶需八千年,落一次叶也达八千年。腐烂的土壤上有一种叫菌芝的植物,早上长出来,到晚上就死去了。春天和夏天有一种叫蠓蚋的小飞虫,下雨时出生,一见太陽就死了。终北国以北有个溟海,又叫天池,其中有一种鱼,宽达数千里,它的长度和宽度相称,鱼的名字叫做鲲。又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翅膀像垂在天上的云,它的身体和翅膀相称。世上的人哪里知道有这些东西呢?大禹治水出行时见到了,伯益知道后给它们起了名字,夷坚听说后把它们记录了下来。江浦之间生有一种极细小的虫子,它的名字叫焦螟,成群地飞起来聚集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它们互相之间还碰不到。在睫毛上休息、住宿,飞来飞去,蚊子一点也不觉察。离朱、子羽在大白天擦了眼睛去观看,也看不到它们的形体;俞、师旷在夜深入静时掏空耳朵低着脑袋去倾听,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只有黄、帝和容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一同斋戒三个月,心念死寂,形体废弃,然后慢慢地用神念去观察,才能看得土块一样的东西,像是嵩山的山丘;慢慢地用气去倾听,才能听得砰砰的声音,像是雷霆的声音。吴国和楚国有一种大树,它的名字叫做柚,绿色的树叶到冬天还是青青的,果实是红的,味道是酸的。吃它的皮和汁,可以治愈气逆的疾病。中原人珍爱它,但移植到淮河以北便成了枳。八哥不能渡过济水,狗獾渡过汶水就死了,这些都是地气造成的。纵然如此,形状和气质不同,但本性是一样的,不必互相交换,天性就很完备,天分也很充足。我怎么能辨别它们的大小,怎么能辨别它们的长短,怎么能辨别它们的同异呢?”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旧版,伯牙善鼓琴简短翻译(2)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①,方七百里,高万仍,本在冀州之南②,河陽之北③。北山愚公者,年过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④,出入之迂也⑤,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⑥,达于汉陰⑦,可乎?”杂然相许⑧。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⑨,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11),跳往助之(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臾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3),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4)?”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15),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16),一厝雍南(17)。自此,冀之南、汉之陰无垄断焉(18)。”

【注释】

①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太行在河内野王具,王屋在河东垣县。”

②冀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③河陽——邑名,春秋属晋国,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 35 里。

④惩——《释文》:“《韩诗外传》云:惩,苦也。”

⑤迂——迂曲,绕远路。

⑥豫——古九州之一,今河南省地区。

⑦汉陰——汉,水名,主干在湖北,流入长江。陰,水的南岸。

⑧杂然——杂,都,共同。杂然,同声貌。

⑨魁父之丘——张湛注:“魁父,小山也,在陈留界。

⑩隐土——《淮南子·地形训》:“东北薄州曰隐土。”

(11)——音 chen(趁),同“龀”,儿童换齿,因指童年。旧说男八岁,女七岁换齿。

(12)跳——跳跃。《汉书·高帝纪》:“汉王跳。”晋灼曰:“跳,独出意也。”本文作此解亦可通。

(13)彻——通。

(14)苦——《道藏》本、《释文》本、吉府本均作“若”,当据改。

(15)操蛇之神——张湛注:“《大荒经》云:山海神皆执蛇。”

(16)一厝朔东——厝,音 cuo(错),安置。朔,地名,当今山西北部。

(17)雍——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二省及青海一部分地区。

(18)陇断——断面高的岗垄,本文指山岗。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八千丈,原来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山北面有位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堵塞了山北往山南的去路,出入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议,说:“我和你们用毕生精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之南,到达汉水之陰,行吗?”全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他的老伴提出了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一个小小的土丘也动不了,又能对太行山、玉屋山怎样呢?而且挖出来的土块石头又安放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倒到渤海的海边,隐土的北边。”愚公于是就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的海边。邻居京城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到换牙齿的年龄,蹦蹦跳跳地也跑来帮忙。冬夏季节变换一次,才能往返一趟。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愚蠢得也太厉害了!以你快要死的年纪,剩下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毫毛也毁不掉,又能对土块和石头怎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顽固,顽固得无法说通,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要担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回答。操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了天帝。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山,一座放到了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之南、汉水之陰再没有山丘阻塞了。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旧版,伯牙善鼓琴简短翻译(3)

【原文】

夸父不量力①,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②,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③,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④。

【注释】

①夸父——《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

②隅谷——张湛注:“隅谷,虞渊也,日所入。”

③浸——浸润。

④邓林——《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邓犹木也。”王叔岷:“《草堂诗笺补遗》十、《记纂渊海》九、《事文类聚·前集》二引并不叠‘邓林’二字,疑衍。”弥——远。

【译文】

夸父自不量力,要追赶太陽的影子。追到太陽隐没的隅谷的边上,口渴了想喝水,便跑到黄河与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不够喝,准备到北方大泽去喝。还没有走到,就渴死在半道上了。他扔掉的手杖,由于尸体中血肉的浸润,生长成了一片树林,叫邓林。邓林宽广,方圆达数千里。

【原文】

大禹曰:“六合之间①,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②。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然则亦有不侍神灵而生,不待陰陽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戳而夭,不待将迎而寿③,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注释】

①六合——天地和四方。

②要之以太岁——杨伯峻:“太岁即木星,木星公转周期为十一八六年,古人误以为十二年,于是分黄道带为十二次,每年经过一次,故云要之以太岁。要,约也。”可供参考。古代以太岁纪年,太岁则为一年的纲要,故也可释为纲要。

③将迎——犹言将养、保养。

④缯纩——音 zēng(增)kuang(矿),丝绵织品。

【译文】

大禹说:“上下四方之间,四海之内,日月照耀着它,星辰围绕着它,四季使它有规则,太岁使它有纲要。由神灵所产生,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长寿,只有圣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夏革说:“但是也有不需要神灵就能产生,不需要陰陽二气就有形体,不需要日月就有光明,不需要*戮就会死亡,不需要保养就会长寿,不需要五谷就有饭吃,不需要丝绸就有衣穿,不需要车船就能行路,它的方法是自然而然,这就不是圣人所能明白的了。”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旧版,伯牙善鼓琴简短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