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本义是美女,这在《诗经》当中似乎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她们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姜”字,笔者认为,这不单指她们来自齐国,还有一点是因为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庄姜是齐庄公的女儿,嫁给卫庄公为夫人。《诗经·卫风·硕人》曾经赞美她的美貌——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但可惜卫庄公并不喜欢她,婚姻不幸。
夷姜是卫庄公的妾,卫庄公的儿子卫宣公年少时勾引庶母夷姜,生了儿子伋。卫宣公继位后听说齐女美貌,便在黄河边上筑了新台,拦截了宣姜。《诗经·邶风·新台》中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就是讽刺这件事。
夷姜后来因为失宠而自缢了。
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为救伋被*,公子朔即位,只有十五六岁。宣姜后来与卫宣公的庶子顽私通,生了三个儿子:齐子、戴公、文公;两个女儿:宋桓夫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更是鼎鼎大名的《载驰》的作者。
《诗经·君子偕老》即是讽刺宣姜放荡。
古代,“姜”与“薑”本是两个字,“姜”多用于姓,“薑”才是生薑之“薑”。在实行简化字时,便以“姜”代“薑”了。
“葱”其实是一种心情葱字的甲骨文为下面一个“心”,上面一道竖杠。因而“葱”字最初并不是指一种蔬菜,而是一种心情。“心”上*一根木棍,自然会感觉堵的慌,因而笔者推断“葱”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心情不畅、郁闷。那为什么“葱”字后来会被借用作代指一种蔬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下面这一俗语中略窥一二。
在当下的河南、山东的许多地区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蒜辣嘴,葱辣心,韭菜辣住脊梁筋。意思是葱吃多了会让心脏不舒服,由此再看“葱”由心情被借指为一种蔬菜的历程,正是我们的先祖们对生活饮食总结的一份真实写照。葱为青色,青色为茂盛之色,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郁郁葱葱”即是取了“葱”字的“茂盛”之意。
“蒜”字的下面是两个“示”字,笔者认为这也是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偶然,与“示”本身并没有关联,而应该是两棵并列的植株,表示一种并列对称的关系。就如同蒜头一样,是由许多并列对称的蒜瓣组成的。两个“八”字则是沿用了“八”字的原意,意为分离,在“蒜”字中表意这并列的蒜瓣是可以剥离的。“示”字的本义是表祭祀,“示”字上面的二代表天宇,代表无所不能的神灵,而下面的一竖加八则代表朝天吟念祝祷,希望恶劣的天气快点离去。
蒜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种子,我们的先祖在祭祀神灵时,是断不可能将这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摆上供桌的。
年夜饭不仅香而且鲜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妈妈做的年夜饭,那保证就是一个字:香!
“香”字的甲骨文,上部位麦形,即“来”字,四个小点代表落下来的麦粒,下部的“口”字为盛麦子的器皿,表示小麦成熟后散发出的馨香,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香”字上面的“来”变成了“黍”字头(即省去了黍字下面的水),下部变为甘美的“甘”字,虽然在字形上有了变化,但字的意思却没有变化,表示五谷散发出甘美的芳香。至楷书后,“香”字变为上“禾”下“日”,其字义也不可因形而考了,试想禾在太阳之上,散发芳香是不可能了,有的只能是焦糊味。
《说文解字》:香,芳也。“香”的本义不是指一般的芳香,而是特指五谷散发出来的香味,如:黍稷馨香,后来才引申为气味美的统称。
喜欢养花的朋友,在看一些花谱类书籍时,会经常看到“香祖”一词,其实香祖并非以香祭祖的意思,而是兰花的一个别称。
厨房里的味道,我们除了追求一个“香”字外,“鲜”也是必不可少的。关于“鲜”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一度很困顿,缺衣少食。一天早晨,孔子只喝了一碗菜汤,到了中午,午饭还没有着落,孔子的几个弟子便外出讨饭。过了一会儿,子路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块羊肉,对孔子说:“老师,我要来一块羊肉。”孔子见了很高兴,连忙让几个学生烧火煮羊肉。羊肉刚放进锅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也回来了,他要来了几条鱼。学生们将鱼收拾了一下,也一起放进锅里煮。按照常理来说,没有人将羊肉和鱼肉放在一起煮,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太饿了,便顾不上那么多了。
等到锅里的羊肉和鱼肉熟了之后,弟子们先给孔子盛了一大碗,孔子一尝,发现羊肉的味道很鲜美,鱼肉也十分好吃,汤汁分外的好喝,令人回味无穷。这时孔子突然想到,鱼和羊肉合烹味道如此好,那就用“鱼”和“羊”合成一个“鲜”字吧。
或许正是受这个故事的影响,现在一大批饭店都起了同一个名字:鱼羊一锅出。
“鲜”字在甲骨文中并未出现,金文中的“鲜”字即是由“鱼”“羊”组成,只不过“羊”字在上,“鱼”字在下。“鲜”的本义其实是一种鱼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鲜,鱼名,出貉国。”意思是“鲜”是产自北方古代貉国的一种鱼。对北方干旱地区的人来说,鱼是很少的,他们多吃羊肉。在他们看来,羊肉味道是鲜美的,而吃到鱼后感到它的味道更鲜美,因此用“鱼”和“羊”造出了“鲜”字,其意思是:像羊肉一样味道可口的鱼。
厨房里的柴油盐酱醋水厨房里最少不了的自然是柴米油盐了。“柴”在当下的城市厨房里已不见踪迹了,煤气、天然气早已取其而代之了。然在农村的厨房里它还是常客,巧妇不仅难为无米之炊,也难做熟无柴之饭。
说“柴”字当从“鼎”字开始。一言九鼎,“鼎”在汉字中可谓八面威风,问鼎中原,关系到江山社稷,何等的重要,但若还原“鼎”字的本义,它不过是一口架在柴上的锅。“鼎”字的甲骨文下面是一段木材被劈成两半,即“片”字,篆文“片”字只是这段劈柴的右边,左边的“片”字因与“床”字的古写相同,因而舍去。
“鼎”字的演变
关于“柴”字有人解释称“此木即为柴”,其实不然,试想任何木材都可以当柴来烧那还了得。《说文解字》中解释“柴”为“小木散材”。古代将从山上采集、作为家居燃料的干柴叫“樵”;从山上采伐、未锯断、劈细的原木叫“薪”;由原木劈成细块、作为家居燃料的木料叫“柴”。“柴”字上面的“此”字,从止从匕,止即脚趾,“匕”是“妣”的本字。匕的甲骨文像一个曲臂趴着或俯伏的“人”,造字本义即是地位低下的妇女。由此看“柴”字上面的“此”字,其意应为女人的脚趾,下面再加一“木”字,柴的意思便很明确了,即是像女人脚趾大小的木材。
“由”和“油”本是一个字,“由”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一滴油滴,下面是一个类似于碗的容器,义为把榨的油储存在容器里。后来随着汉字的应用,人们感觉到“油”字的字形就像一条道路通到了田地里一样,因而“由”字又引申出从、自的意思,譬如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语“由此”。“由”字的本义被借用之后,先祖们于是又在“由”字的旁边加上“氵”创造出“油”字,表示榨出来的油就像水一样流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