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烹饪宜得法
饮食养生一定要讲其烹饪方法。《金匮要略》说:“杏酪不熟伤人。”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苦杏仁有毒,尤其是苦杏仁的皮和尖里面有苦杏仁甙和苦杏仁甙酶,它们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所以杏仁酪如果酿制不得法,半生半熟,毒气尚存,吃了就会损害身体。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多次提出鱼、肉、蔬菜等皆不可生食。《韩非子》指出原始人“茹毛饮血”“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以致疾病丛生。燧人氏出,教民熟食,民少疾病,大悦之。”所以熟食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现在很多人生吃鱼肉果菜,有些营养学家也极力鼓吹生食的好处。须知现代卫生条件较好,养殖加工方法进步,生食也能够保证符合卫生学标准,这是生食的不可动摇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有效的卫生监管,未熟食物其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故生食往往是不安全的。已故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小册子《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中,比较详细地讲了自己的养生之道,其中就有一条原则:“水不熟不饮,肉不熟不食”。近年来,人们吃未做熟的肉类出现了不少问题。医圣《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讲太阴病、少阴病、霍乱、腹痛、下利、呕吐等病症,饮食不洁便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个人认为,食物还是做熟最安全,日常以熟食为宜。
饮食寒温应适宜
《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冷无沧沧。”意思是说,我们喝水、进食,温度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冷,太烫太冷都会伤害身体。张仲景也讲求这样的饮食原则,他指出食物要冷热适宜,不可过热,亦不可过凉,否则可能损害健康,导致疾病。《金匮要略》说:“食冷物,冰人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的汤药,在服法上,张仲景都指出要“适寒温”。适寒温就是使药液不凉不烫,如此药液的吸收才好,效果才好;如此便能保护胃气,不致伤害胃气。古代养生家指出,爱生者要注意“不以胃热冷物,不以胃冷热物”,也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有些人说食物温度太高了不好,会灼伤食道黏膜,容易导致食道炎,甚至癌变。但他们却不谈冷饮不好。其实温度过低不仅会损伤食道黏膜,也会导致食道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收缩,有潜在的损害。
冷热食物勿混吃
《金匮要略》说:“食热物,勿饮冷水。”又说:“食肥肉及热羹,不得饮冷水。”张仲景反对忽而热食,忽而冷饮。《医宗金鉴》的解释甚好:“食肥肉热羹,后继饮冷水,冷热相搏,腻膈不行,不腹痛吐利,必成痞变。慎之慎之。”古代养生家都讲究食物冷热调和,反对饮食冷热相搏,而现代西方人常常如此饮食,冷热杂进,似无大碍。今日中国城市之文明人,食肥肉热羹而饮冷水者,亦常有之,不乏其事,似乎未见其害。但,眼前无害,日后得无害乎?
异常食物不可取
《金匮要略》说:“诸肉不干,火灸不动,见水自动者,不可食之。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肉,热血不断者,不可食之。”这些文字反映的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饮食原则,我们都应该记住,用医圣的话讲:“常须识之,勿令误也。”这条原则就是:看起来不同寻常的食物,长得不同寻常的食物,味道不同寻常的食物,最好不要吃。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冒险精神可嘉。但我想,庆幸的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吃的是螃蟹,他不是吃的有毒之物,否则他就不是勇敢,而是鲁莽,是冒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平安无事,第一个吃番茄的人亦平安无事,但或许第一个吃某种蘑菇的人会丧命。在没有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以身试物,第一次吃某种不知是否可吃的东西,必定有人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节制食量益健康
张仲景说:“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饮食能滋养脏腑,补充气血,为生命之必需。然而每一个生命体对于饮食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任何食物都不是越多越好,若摄入量超过了身体的需要,便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仲景在其论著中明确提出,善养生者,应该“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即在食物的性味方面进行节制,不可太过。
虽然仲景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养生应该节制食量,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却存在一个明确的基本观点:饮食过量将危害身体。《金匮要略》中有 “贪食,食多不消”语,便将食物不可过量的原则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伤寒论》中 “损谷则愈”的护理原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节制食量对身体的益处。
另外,张仲景在谈饮食养生时,还讲到礼节情义。合礼节情义者,食之;不合礼节情义者,不要食。张仲景之仁心于此见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