妗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妗妗在南方是什么称呼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18 19:37:11

妗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妗妗在南方是什么称呼(5)

天水方言“妗子”考释

文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某一特定地区的人群集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审美观等文化传统。著名语言学家四川大学教授赵振铎先生说:“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有自己的语音系统,有自己的词汇和语法构造,但是这些要素都要服从于全民语言。”(邓英树、张一舟主编《<四川方言词汇研究>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亲属称谓是对跟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谓,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亲属称谓词就是表达某特定区域亲属称谓的语言形式,是方言词汇中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亲属称谓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血缘、婚姻等社会关系的基本看法。而方言亲属称谓词则更能反映一定方言人群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这种关系的基本认识与价值取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亲属称谓的调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地区的传统习俗,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变化。亲属称谓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在方言中有着不同的叫法,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天水方言中“妗子”的称谓就是一个典型。

妗子】[ʨʰiŋ55ʦɿ53]qìng zǐ舅母。天水日常口语称舅妈为“妗子”,唯“妗(jìn)”读“qìng(庆)”,系音转。天水人一般把舅舅的妻子叫“妗子”,或者“舅妈”,不叫“舅母”,至今有“亲舅蛮妗子”之说。如:你去时你妗子在屋里吗?/我妗子到城里引娃去(qì )了。天水民谚:外甥哭妗子,记起一阵子。如:大妗子。俗语: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大妗子碎妗子,都是他妗子。需要说明的是“妗子”的“子”字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起丰富语音的作用,整个词的意义由词根“妗”来承担。

舅母称“妗子”,始见于宋代文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宋·洪迈《夷坚丙志·张五姑》:“二嫂往视之,笑曰:‘姑夫恰在此,闻妗妗至,去矣。’”妗,不见于《广韵》之前的字书。《集韵》巨禁切,去声,沁韵,群母。侵部。《集韵·沁韵》:“妗,俗谓舅母曰妗。”宋·张耒《明道杂志》:“经传中无婶与妗字。考其说,婶字乃世母二字合呼,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云:“宋张文潜《明道杂志》云:‘经传中无婶妗二字。婶字,乃世母二字合呼。妗字,乃舅母二字合呼也。二合,如真言中合两字为一。’”清·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云:“幽侵对转,舅妗双声,故山东谓舅妻为妗;叔婶双声,故通语谓叔母为婶。此虽鄙言俗字,然音均不相越也。”舅母合呼为妗,妗中古属于沁韵,收唇音[m]尾。而母的声母为[m],舅妗中古同属群母。故急呼为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五千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十一:“两个妗子忿起,一齐围定刘知远。”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妾身张嬷嬷,这是李妗妗,这是闵大嫂,俺们都是杜蘂娘姨姨的亲眷。”“妗妗”是“妗”之重叠用法,其义相同。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今日老身东阁下探妗子回来,身子有些不快。”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录《元宵曲》:“姨儿妗子此间谁,问着前门佯不知。”明人杂剧《岳飞精忠》楔子:“妗子是歪刺。”《金瓶梅词话》第七三回:“且说那日,杨姑娘与吴大妗子、潘姥姥坐轿子先来了。”又第七八回:“潘姥姥气的在炕上睡了一觉,只见后边请陪大妗子吃饭,才起来往后边去了。”《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相妗子痛打甥妇,薛素姐监禁夫君。”又第八二回:“吃毕,同狄希陈到了相主事宅内,见了母舅妗子合相主事已毕,你问我对,说了前後始末根由。”又第一百回:“小虎哥媳妇是‘你妗子’。”《康熙字典·女部》:“《集韵》巨禁切,音砛,俗謂舅母曰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女又呜咽曰:‘儿少受舅妗抚育,尚无寸报。’”《歧路灯》第三回:“你妗子等着你,你爽快同这位小客齐刷刷到后边,也有个小学生陪客哩。”又第十一回:“这就是你妗子关心。”第四十回:“滑氏道:‘他妗子呢?如今有几个侄儿?滑玉道:‘只有一个小闺女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7年)《华阴县志》卷二《风俗·方言》:“母之兄弟曰舅舅,舅之妻曰妗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岷州续志采访初稿》附《民族·方言》:“谓舅母曰妗子。”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葭县志》卷二“风俗志·方言”:“舅父、母曰舅舅、妗子。”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华亭县志》:“武都徙居汉民称祖父母曰爷,曰婆。……称舅父母曰舅舅,舅母曰妗子。”李季《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鹁鸽落在灰堆里》:“端阳来在舅舅家,头三天象客人一样待他。三天好来三天坏,妗子的白眼窝不住盯她。”《辞海》第六版:“妗,此字本是‘舅母’的合音。”按:《说文·女部》有妗字,云:“妗,沾女妗也,一曰善笑貌。从女,今声。”沾女,《集韵》火占切,音xiān(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集韵》:俗谓舅母曰妗。”天水方言沿用古俗语而称也。

妗,在《集韵》中的记音为:“巨禁切,去声沁韵群母。”不合天水方音。今普通话读不送气的舌面音[ʨin],而天水方言是把不送气声母[ʨ]读成送气音[ʨʰ]了。部分中古浊塞音、塞擦音仄声字在今天水话中读送气音。如:“伴”、“捷”在普通话中读不送气,而天水话则送气读。甘肃方言中将一部分不送气音读作了送气音。普通话塞音、塞擦音中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立:b—p ,d—t,g—k, j—q, zh—ch, z—c。天水、平凉、定西、武都等地方音将一部分不送气音的字读作送气音字。例:“病”、“动”、“跪”、“净”、“赵”、“在”等字的声母分别读为送气音p、t、k、q、ch、c。

妗子,主要见于北方一些地区,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张家川、礼县、西和、徽县、成县、武都、康县、平凉、静宁、灵台、华亭、定西市安定区、通渭、渭源、漳县、陇西、会宁、靖远、庆阳西峰、华池、合水、宁县、正宁,陕西岐山、韩城、合阳话与天水话相同,均是把声母j[ʨ]由不送气读成送气音q[ʨʰ]了。以下均读声母j[ʨ],宁夏泾源、海原叫妗子(银川、吴忠、中卫、隆德叫“舅妈”),陕西户县、三原、圣母、吴堡、绥德、商州、山西新绛、大同、万荣,河南郑州、偃师,河北沧州、泊头、献县,山东嘉祥、章丘、淄川、诸城、宁阳、苍山、沂南。皖北灵璧县、泗县、寿县。《汉语方言大字典》:“【妗子】<名><舅母>冀鲁官话。山东淄博、寿光、德州。河北保定、河北石家庄、河北沧州。胶辽官话。山东临朐、青岛。中原官话。江苏徐州、安徽蒙城、宿州、淮北、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山东济南、山东枣庄、山东泰安、山东菏泽 、山东济宁。”广东省五邑地区、潮州等地也有“妗”的叫法。辽宁西部部分地区也有使用妗子称呼舅母的。北京一些地区也有在用,如平谷地区。另外东干语也把舅母叫“妗子”。

文慧简介

妗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妗妗在南方是什么称呼(6)

文慧,本名赵文慧,笔名秦风、秦源。男,1974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虎皮沟。现定居烟台。系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魅力秦源》等。

妗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妗妗在南方是什么称呼(7)

11月15日

妗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妗妗在南方是什么称呼(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