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王阳明已经11岁了,他已经通读诗书,学会了填诗作词。
当他说出写文章不过是小事时,大家都认为这孩子疯了,在大明王朝想获得高高厚禄,写文章是头等大事。如果写文章对于王阳明来讲是小事,那什么又是他心中的大事呢?
1483年,9岁的王阳明在私塾上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初次展现了他的人生大目标。
王阳明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
这个问题令老师一时难以回答,思索良久之后,终于给出了一个认为较为满意的答案:“老师说读书才是一等大事,因为只有读书才能当大官。
读书、中举、入仕,这是当时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必经之路,当大官成了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而王阳明却不以为然,王阳明说我认为第一等大事,应该是读书圣贤。
这场关于人生价值的终极对话被记录在《王阳明全集》当中,此时,做圣贤在王阳明的心中已有了一个朦胧的影子,称之为圣贤,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阳明。
他不断地四处寻人,想知道何谓圣贤?
然而当时的人给出的答案无一能令他满意,带着满心的踌躇,王阳明懵懵懂懂的踏上了科举之路。
1492年,王阳明格竹子之事发生后不久,他参加了浙江的乡试,当时,他几乎没费什么力,裸考就脱颖而出了,本以为第二年的北京会试,也会如此简单,然而结果是,王阳明居然落榜了。
对于这场考试内容来讲,王阳明的落榜是注定的结局,在以朱程理学为重点的考试当中,王阳明洋洋洒洒千言,写下了一篇对朱程理学的批判,他的文章质疑着考试的标准,这样的文章必定是名落孙山。
众人对此都十分惋惜,特别是当时王阳明父亲的同僚们,纷纷到王府安慰王阳明,当时的首辅李东阳说:“为国家出力,也不在乎这一天两天了,我相信下一次高考,你肯定会是状元的,不如现在就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如何?
李东阳这种起哄调侃之意,王阳明完全没有觉察出来,在文章诗词上王阳明向来毫不谦虚。听到李东阳如此一说,他提起笔来文思如泉涌,很快就写完了一篇赋。
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叹服,同时也打翻了不少人的酸醋坛子,都是私下说:此人目中无人,太自负了,将来若真得了势,眼中又怎会有你我。
然而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落榜了,这些人又聚集到王府中安慰王阳明,父亲王华也说:”这次不中,还有下一次。
而王阳明却讽刺道:“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
其实王阳明不中是必然的结果,自浙江乡试后,王阳明之心便不在科举备考之上,他整日都在研读道家、佛家之书,寻找成为圣贤之道。
随后,又开始专研辞章之学,他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经常与北京的文学家们切磋,日夜苦读,为此,甚至到了吐血的地步,仍不愿休息。
除此之外,那段时间他还喜欢和人谈用兵之首,每当有宴会时,他总喜欢用果核在桌子上排兵布阵,说起来头头是道,他的一些阵连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