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火折子
4、火折子
火折子,被称为古代黑科技。
一提到火折子,人们脑海中立马能浮现很多场景,影视剧中经常见到人们拿着火折子拔了盖子以后轻轻一吹,小火苗就立马冒了出来,简直是古人居家旅行的必备神器。
火折子的使用原理非常简单,利用了化学上的复燃——即可燃物在缺氧环境中不彻底熄灭,一遇到富氧环境就能够重新燃烧。
虽然原理简单,但火折子制作起来却很麻烦,古人将白薯蔓在水中浸泡后取出捶打,而后加入棉花芦苇等再次浸泡捶打,晒干后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最后取出拧成绳子用纸裹好,点燃后放入竹筒里盖上盖子,人为造成缺氧使之不能充分燃烧,等到用的时候拔开盖子吹燃或者摇晃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
由于原料昂贵制作过程复杂,古代一般只有权贵才能用得起火折子,所以古装电视剧中穷人家还用火折子是不符合实际的。
.
上图_ 镶银蝙蝠的清代火镰
5、火镰与火石
虽然将火镰与火石放在最后,但它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古人发现并使用,而后凭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生火方式,《水浒传》中第84回就写到: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
火镰与火石组合实际上包括的不仅只这两样,还有火绒和火煤,这四样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生火设备。
火镰是一种贴切的形容,但是并不代表就是镰刀的样子,实际上火镰是片状的铁片或者钢片,刀刃之外被皮革包裹,防止敲击火石时手被震伤,此外还会在片身上打孔穿绳方便外出携带。
火石是民间的叫法,它的学名叫燧石,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密实的硅质岩石。人们普遍认为能生火的火石应该是红色的,其实不然,真正的燧石大多是灰色、黑色。有些地方没有燧石还会用鹅卵石代替,鹅卵石通常质地也较为坚硬,成分与燧石相似。
火镰用力敲击火石,能够产生火星,但这些火星远不足生起明火,这时需要火绒,根据地域差异火绒的原料也不同,有用艾蒿嫩芽做的也有用麻杆芯等做的,但共同点都是质地蓬松,极易引燃。
火绒碰到火星后不能形成明火,还需要火煤加入来引燃,这个过程类似于冬天农村烤火时在冒着青烟的火源上放点易燃物,再轻轻吹燃。
上图_ 燧石火镰取火
火镰与火石生火虽然麻烦且不易,但价格相比火折子来说便宜不少,因此现代火柴在中国大面积使用之前,古人多数是这种生火方式。由于火镰对于日常生活的必要性,清代时火镰还是定亲的聘礼。
相信现在不少人家里还能找到老一辈人用过的火镰火石。
不管是有钱人用的火折子还是底层百姓用的火镰火石这些,对于古人来说生火远不如现在方便。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非常多,但大多处于雏形的状态,缺乏改进和提炼,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遮在实用性与科学总结之间,使中国古代科技始终处于雾里看花的阴影里。
文:尔雅
参考文献: 《清异录》、《辍耕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