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标题可能你觉得有点搞笑,燧发枪不就是用燧石(d)打击火镰盖(k)刮擦出火星点燃火药皿(g)来发射的吗?
这个当然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燧石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形制要求?欧洲怎么做到装备十几万支燧发枪都准备燧石的?
后面的枪机零件名称根据这个来看
ok,这一期就让我们看看燧发枪的燧石是怎么来的。
19世纪的燧石工人。一名熟练工人能在12小时内就能制造出3000枚火石!注意是装满半桶的火石
1768年波士顿大屠*的一名红衫军指出:他的燧石太长了,击锤顶到火镰没有刮到底导致无法击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运到士兵手里的打火石必须进一步打制,以确保每个士兵都有适合自己枪机的打火石。在1773年版的《射击手册》规定:
“燧石大小应与枪机相适应,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厚度适宜,长短合适。
“装好燧石的燧发枪不能随意开火,必须在收到开火命令前保持燧石完整、可用、不哑火。”
很多小伙伴问我排队枪毙时代士兵们在战斗中多久更换一次燧石?
我找了好多资料有说30次,也有说40次的。
这个要根据打火石的质量、枪机主弹簧的强度和击锤的力度来决定,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打火石的使用寿命。
当时的打猎射击手册确实给出了答案:在猎禽类的时候,你要经常更换你的火石,以避免失火。
一篇1789年的射击论文建议在15或18次射击后更换打火石,而1814年的射击手册建议在7或8次射击后更换打火石(好勤!好在这是打猎,在战场上不敢想象怎么更换燧石的情况下,保持战斗力。)
1770年的一项命令指出,在印度服役的英国士兵将在他们的弹壳袋中携带两块额外的火石,以及一只凿锤,方便在没有训练时可以打制燧石已备使用。(坑人呀,自己融铅弹就算了,连燧石都要自己弄)因为士兵们在战斗中更换火石会引起纪律问题(火力跟不上出现火力真空)。
打制燧石的各种工具和燧石石核
综上所述,燧发枪比火绳枪娇气的多,也难怪清王朝没有装备燧发枪(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担心军事上压制不了汉民族,所以闭关锁国拒绝先进的军事技术),这还没有算上平时的护理。看得出来光有燧发枪还不行,一整套配套的训练和有效运行制度是锻炼出一支专业军队的基础。
也无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打不过英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