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白雪莹 文/图
阿公是个老木匠,无论做什么都认真细致。十一岁做了学徒,半个多世纪里为大山深处的人家造了数不清的木房子。古稀之年来到河南,在缺少木料的情况下挖树根造小家具,为子女的生活添了不少色彩。
老树根木椅成了家具里的老古董
腊月二十九这天晚上我才回到家里,家中已处处是新年的气息,择洗后的菠菜、芹菜、香葱、莲藕等堆得漫出了筐子,院子里挂着礼吊、肉鸡、鱼等。继前几年盖了两层小楼后,家里这几年陆续添置了不少新物件,"现代风"越来越浓。在这些换了好几代的家具中,我看到了一直都在的小木椅,尽管剩下的几个有些残缺。
从几个"囫囵"的木椅上还能看出它们当初"俊俏"的模样。木椅不大,分为座椅和靠背两部分,总高60cm,其中坐椅部分高30cm。靠背和座椅两部分间的夹角约120度,坐上后,靠背正好挨着后背很舒服。靠背上有木雕花纹饰,看起来朴素优雅,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从我记事起我便知道,这些椅子是阿公用树根木料造的,家中一共有8个。
学了3年木匠活,他14岁就会造整栋木房子
阿公是个老木匠,湖北恩施利川人,生于1936年,十一岁便跟着师傅当学徒,十四岁就能自己造完整的木房子。当地林木资源丰富,一直以来都有住木制房子的传统。主家准备好足够的木料,请来木匠师傅造房,还要提供食宿。
学好技术后,阿公就带着人四处造房子。按照房子大小,造一处木房少则一月余,多则两三个月,那时在外造房的阿公常常几个月不回家。
听阿公说,那时一个师傅带着几个学徒造出房子所需的所有零部件,阿公常造的房子是五柱、七柱、九柱的,十一柱、十三柱也造过,"那都是很大房子了"(柱越多,房子进深越大)。集体经济时期,阿公造房的工钱抵了工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阿公一个月能挣45元左右,一个人拉扯大3个子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逐渐兴起石砌房子,阿公开始闲下来,他自己摸索着开始打制桌、椅、柜子等小家具。随着两个女儿嫁到河南,大约在阿公60岁的时候,他也来到河南生活。
闲不住的木匠,挖树根找木料造家具
远离了林木浓密的大山,阿公显得不适应,因为这里没有了他相伴半个世纪的木料,一马平川的良田很少有土地种树,村落附近有一些稀稀疏疏的杨柳或枣树也是勤劳人家种的,还是为老人打制棺木用的。
那些年阿公很落寞,一个木匠没有木料怎么做活?阿公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他四处转悠时发现人们伐树都会留下一段木桩,在这段木桩下边还有很大的树根,于是,阿公开始了挖树根、切木料、打制小家具的日子。
阿公造的木椅和柜子
本来被遗弃的木头在阿公眼里都成了宝贝。有一次我去看阿公,他埋头刨木花专心地忘了吃饭,白眉毛已经长的垂到脸侧,有淘气的刨木花粘在眉毛上摇摇晃晃打秋千。我看的笑出了声,阿公都没发现我。那些树根先成了木板,然后变成桌子、椅子、柜子等,又陆陆续续被送到我家、小姨家……
阿公喜欢喝酒,但不贪杯,随着几杯酒下肚,乏闷也就消散了。他工作起来非常专注,遇到难题自己摸索着解决,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想法,让做出来的木件一次比一次更漂亮。比如我上小学时用的方凳,局部包边弧度圆润,整体造型方正大气,在一众小板凳之间简直是艺术品。
阿公家门前堆满了他砍的柴火
抡不动斧头后,他还为子女解忧
阿公没上过学,认不得几个字,我在他做的木椅上看到过他刻的字,"天天喝酒 顿顿吃肉""天天进财 人人有福"。
到河南后,两个女儿给他几亩地,干了一辈子木工的他种起庄稼也不一样,无论种什么都是整整齐齐,地里干净得似乎没长过杂草。这几年他身体逐渐差了些,抡不动斧头了,就在院子里种种菜,种好了分给儿女。
冬日,他喜欢烧炉子,用的就是自己挖的树根,我们到他屋里烤火,他总是很热情地给大家吃东西。他一直话不多,因为方言口音重,有时候大家听不太懂,现在年纪大了也就更不太说话了。
除夕上午我去看阿公,他正擦洗木椅,朱红色的木椅被擦得崭新发亮。他屋里的摆设这几年都没变,两个自己做的朱红色高柜头和净水机、冰箱为伴。
阿公笑得像个小孩子
说起要给阿公拍照,他有些紧张,一脸严肃,逗乐后,他扶着椅子咧开嘴,笑得像个孩子。新年了,希望阿公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编辑 华丽娟)